棠溪村[浙江餘姚市四明山鎮下轄村]

棠溪村位於浙江餘姚市四明山鎮西端,東連平蓮村,南接楊湖村,西靠蘆田村,北與大山村相接,距餘姚市71公里,離鎮11公里。據《唐氏宗譜》云:“惟顯隆公主簿才長,隱居土塊,三子在旁,冢嗣相公遷此高崗,慕如伯舍,厥溪名堂,斯乾築室”。考唐氏始祖崇相公自嵊縣北莊土塊遷居棠溪以來,已歷700餘年,傳四十餘代,當時已有棠溪之名。棠即甘棠之下,後人愛其樹而不忍翦伐,因有棠蔭之義。昌朝公慕召伯舍於甘棠下之義,居棠溪之濱,遂名其村為“棠蔭”。

村情風貌

光緒丙申張應奎壽唐香山太翁七十榮慶詩中尚有“七秩筵開棠蔭村”之句,更名棠溪當為百年內之事。村內有東溪和南溪,兩溪水向西流入上虞曹娥江,水葉分緊閉,因村內形貌如“海棠一朵”而得名。

村東有獅子白象把守,南有長壽神龜和神馬把守,西有鳳凰和倒掛龍把守,北有竄天大鯉精把守,環村自然山貌頗具神話象徵性。

村史沿革

據《棠溪宗羲》記載,一世祖始崇相公,自邑土地移居而來。北宋1127年建村,經過宋、元、明、清、中華民國等時代,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早從北宋居住起全村以唐姓為主共有十八姓。解放前屬紹興府嵊縣十八都五聯鄉管轄,當時約有188戶407人。

1949年底解放,解放後棠溪村屬嵊縣裡東區新建鄉管轄,1958年成立蘆山公社(社址棠溪),1960年10月因台灣反攻大陸,中央、軍委、浙江省委民政廳決定把浙東四明山大山區作為空降基地,同時革嵊縣的棠溪、蘆田、宓家山、西湖頭、白楊樹5個村,革奉化縣唐田、壺潭、北溪、梨洲4個村,革餘姚縣華山、大嵐諸村,革上虞縣的懸岩、溪山、大山等為餘姚縣四明山區,統一指揮和調動。蘆山公社即劃歸餘姚縣四明山大公社,由棠溪、蘆田、宓家山、西湖頭、白楊樹、黃海田和平坑7個村組成。1983年改公社為蘆山鄉,1992年撤擴並時,撤銷蘆山鄉建制,歸屬四明山鎮,2001年並村時,黃海田村併入棠溪村,現全村區域面積14.6平方公里,共有465戶1478人口。

產業經濟

全村以水稻、茶葉、毛竹等農業為主業。解放前村人還以常年燒炭、做挑腳夫來打工度日。1972年通車後開設小店和加工廠總計19家,小型水電站3座。1994年起調整產業結構,全村以櫻花、紅楓等花木產業為主業,附茶葉、毛竹業。至2005年底,全村共有耕地面積830畝,山林面積13683畝,花木種植面積2281畝,村集體總收入83.6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619元。

社會事業

棠溪村解放前有國小一所學生44人,解放後有國小一所學生154人,中學一所學生126人。1994年蘆山中學併入四明山鎮中學,2006年9月1日撤棠溪國小併入四明山鎮小。

目前擁有大、中專學生65人。80年代初村內開辦幼稚園一所。2001年成立了首個全國農村級公民道德庭,自成立以來共化解矛盾糾紛80餘起,涉及138戶人家521名當事人,為揚文明新風、保一方平安做出了巨大貢獻,並成為了國家、省、市各級媒體爭相報導的德育典型。

全村水電設施覆蓋率達100%,有線電視、電話普及率達到80%以上,醫療衛生以一座公共衛生服務站和一座村衛生室為主,全村推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使民眾人人享受醫療保障。

村鎮建設

解放前村民住宅利用四明山木材資源優勢,多以木結構為主,建築風格有明、清兩朝遺風,內有始建於北宋年間的古祠堂一所,於2006年修葺一新,除了是當地村民的祖宗祠堂外,還是村民們演戲看戲的重要場所。2005年建成村落文化宮,內有老年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學習培訓室各一間。另有村落文化宮園一個,場內有石亭一座,健身路徑一套。目前全村基本形成現代建築的磚木二、三樓格局,建有村辦公大樓一幢,村莊整治後建有公廁2所,基本消滅了露天糞缸。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花木產業的興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全村交通工具有私家轎車15輛、機車40輛、三輪車8輛及社會貨運車輛5輛。

一村一品

全村有花木種植面積2281畝,年產值165萬元,是四明山上花木種植大村之一。

發展特色

全村農戶以種植花木為主,目前全村有8戶花木行銷大戶,從業人員1400餘人。境內有獅子湖景區一處,由台灣人投資8000萬元的獅子湖度假山莊正在建造中,發展生態旅遊業前景良好。

風景名勝

獅子湖景區風光秀麗。青虎灣崗海拔979米,滿目蒼翠,松濤陣陣,山內有穿山甲、水獺、丹頂鶴、白鶴等野生珍貴動物,青虎灣崗是寧波市最高峰,以其高海拔、優生態成為眾多驢友攀岩登山的好去處,並於2006年被評為寧波十大特色山峰之“最雄偉”山峰。

發展目標

建設新農村,共建小康村,進一步完善《棠溪村新農村建設實施規劃》,盤活集體資源,推進村莊整治,完善公共設施,最佳化村容村貌,爭創生態示範村和文明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