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黑腐病

棗黑腐病

棗褐斑病又名棗黑腐病,是中國南方棗區的一種重要病害。主要侵害棗果、棗吊、棗頭等部位。分布於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北方各棗區亦大量發生。該病的發生日趨嚴重。在四川主要產棗區的眉山、西昌、廣漢等地都曾相繼暴發成災,流行年份病果率高達50%左右,嚴重者可達70%以上,甚至絕收。

症狀

棗黑腐病棗黑腐病
 棗果前期受害則先在前部或後部出現淺黃色不規則的變色斑,病斑逐漸擴大並有凹陷或皺摺,顏色逐漸變成紅褐色至黑褐色,打開果實可見果肉呈淺土黃色小病斑,嚴重時整個果肉呈褐色至黑色。後期受害果面出現褐色斑點,漸漸擴大為橢圓形病斑,果肉呈軟腐狀,嚴重時全果軟腐。一般棗果出現症狀2~3天后就提前脫落。當年的病果落地後,在潮濕條件下,病部可長出許多黑色小粒點。越冬病僵果的表面產生大量黑褐色球狀凸起。

病 原

無性階段為Macrophomakawatsuka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扁圓形或橢圓形,有乳頭狀孔口。器壁黑褐色,炭質,其內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絲狀,單胞,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橢圓形或紡錘形,單胞,無色。

發生規律

病原以菌絲、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僵果和枯死的枝條上越冬。第2年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等傳播,從傷口、蟲傷、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棗果的表皮層侵入。病原在6月下旬落花後的幼果期開始侵染,但不發病而處於潛伏狀態到8月下旬至9月上旬棗果近成熟期才發病即為潛伏侵染。陰雨多的年份病害發生早且重,尤其8月中旬至9月上旬若連續降雨病害就會暴發成災。

防治方法

搞好清園工作

消除落地僵果,對發病重的棗園或植株,結合修剪剪除枯枝、病蟲枝,集中燒毀,以減少病源。

加強栽培管理

對發病的棗園,增施腐熟的農家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棗行間種低稈作物以使棗樹間通風透光,降低濕度,減少發病。春季發芽前樹體噴21%過氧乙酸水劑400—500倍液,消滅越冬病原。生長期於7月初噴第1次藥,至9月上旬可用殺菌劑噴3次。

藥劑選用

20%唑菌胺酯水分散性粒劑1 000~2 000倍液;68.75%惡唑菌銅·代森錳鋅乳油1 500~2 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1 875倍液;60%噻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2 247倍液;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5 000~7 500倍液;25%戊唑醇水乳劑2 000—2 500倍液;3%多氧黴素水劑400~600倍液;2%嘧啶核苷類抗生素水劑200倍液;1%中生菌素水劑250~500倍液;20%鄰烯丙基苯酚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每隔15天左右與波爾多液交替噴施,注意雨後補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