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坡

棉花坡村坐落在黔東名山之一的佛頂山東麓,石阡縣坪山鄉[1] 境內。是地處石阡、鎮遠兩縣接壤的三角地帶,有“一地跨兩縣”之說,距石阡縣城約12公里。主要居住著二千多仡佬民眾,是仡佬民族文化十分濃厚的村落 。棉花坡依山而建,從遠而看,坐落在河流之上。站在高處往下看,棉花坡像一朵蓮花,棉花坡因此得名。

地理環境

棉花坡村坐落在黔東名山之一的佛頂山東麓,石阡縣坪山鄉境內。是地處石阡、鎮遠兩縣接壤的三角地帶,有“一地跨兩縣”之說,距石阡縣城約22公里。主要居住著二千多仡佬民眾,是仡佬民族文化十分濃厚的村落。
棉花坡依山而建,從遠而看,坐落在河流之上。站在高處往下看,棉花坡像一朵蓮花,棉花坡因此得名。

始建淵源

起源

從棉花坡土地廟碑文而看,並依照歷史推算,棉花坡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棉花坡村民99%均為李姓,按照其香堂看,屬於唐朝皇家李氏——即為隴西堂。
隴西,指的是隴山以西之地,隴山即今日六盤山。據《辭源》注釋,隴西郡包括蘭州、隴西及天水等地區,那就是說,秦、漢時的隴西郡,包括六盤山以西、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其郡治在秦、西漢、東漢時期,均在狄道(今日臨洮),三國、魏、晉、隋時期,均在隴西,即今日之隴西縣。
木有本,水有源,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其木本水源,就是所謂的郡望。郡望是指每一郡中最為顯貴之氏族,且為全郡庶民所仰望的姓氏。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漢襲秦制,這就為郡望一詞打下了基礎。漢高祖統一中國,採用了“休養生息”的英明政策,很快恢復和發展了生產,“文景之治”,全國空前的繁榮了起來,漢武帝開疆拓土,使漢朝成為空前強大的封建帝國。在創建這些偉業的過程中,各郡都會湧現一批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的姓氏便成了大姓,也就是所謂的“郡姓”。李氏的郡姓,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了。

郡姓

漢朝四百多年,中國大部分地區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各郡的“郡姓”,自然得到了大發展,這就為其後的各姓氏郡望稱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辭海.郡望》:“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世族,稱為郡望。”此時李姓早已是隴西最顯貴的世族,李世民登基以後,下詔天下的李姓的郡望,均為隴西,則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南宋鄭樵輯《通志》時,便在李氏源流的結語中說:“故言李氏稱隴西”。翻開甘肅史料,足可予以佐證。

堂號

唐貞觀十二年,太宗詔令天下,隴西為李姓的郡望。自此,海內外李姓的郡望、堂號均以隴西命名。隴西堂位於隴西縣城北關、渭河之濱的李家龍宮公園(李氏文化博覽館對面)內。分置堂號牌樓、太白酒樓及迎賓區、朝祖區、祭祖區等建築群。中院主祭堂為重檐歇山頂式結構,雕樑畫棟,檐懸匾額。

搬遷

唐朝時期,皇室李氏經過三次大規模的南遷,分別是高宗時期、安史之亂時期、唐朝末年。唐朝末年,棉花坡李氏祖先因逃避戰亂,遂搬遷至江西,並且在江西上饒[2-3]安居至清朝康熙年間。
在康熙年間,棉花坡李氏為了逃避吳三桂的三藩之亂[4-5],棉花坡李氏祖上遂搬遷至現在的棉花坡至今。

自然資源

棉花坡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目前棉花坡村內森林覆蓋面積達99.9%,特別是柏木覆蓋率40%,松樹多達60%其中擁有國家珍惜生物樹種多大100種。
其中,棉花坡淡水資源十分豐富,蘊藏量很高;
棉花坡擁有溶洞資源。

經濟概況

總體經濟

棉花坡村現代發展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其中第一產業占比例高達90%;棉花坡第一產業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發展:
第一階段:棉花坡村近代時期
1900年-1949年在此期間,棉花坡村處於非常貧窮落後的階段,棉花坡村人民民眾靠天吃飯的生活從未改變;
1949年-1955年,棉花坡村消滅了地主階級,大批農民有了原始的生產資料,為棉花坡在“大躍進”時期、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棉花坡困難時期
1955年-1978年在這長達二十餘年的時間裡,棉花坡村人民民眾跟隨著國家的號召,進行了“三反五反運動”,經歷“大躍進”時期的人民公社化發展以及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但,這嚴重的阻礙了棉花坡經濟發展的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棉花坡發展因為經歷了“三反五反運動”、“大躍進”以及十年“文化大革命”,至少阻礙了棉花坡村經濟緩慢了二十餘年,並且落後外面的世界二十餘。
第三階段:棉花坡起步時期
1979年-2002年這二十四年,是棉花坡村經濟發展的二十四年。但是準確的說,棉花坡村經濟的發展,是從2002年才看到本質上的變化和開始的。在這二十四年里,棉花坡人才開始走向外面的世界,跟隨著外面先進的思想理念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在這二十四年里,棉花坡村人民開始與沿海發達城市的生活方式接軌。但依然落後外面的世界/城市二十四年,並且在這二十四年里始終沒有改變。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時期,棉花坡的文化教育水平、村民生活水平在逐步的提高,在這一時期,棉花坡的育齡青年文盲率已經全部掃除!
第四階段:棉花坡初步發展時期
2003年-2015年這十二年,是棉花坡村迅猛發展的十二年,在這十二年里,棉花坡的經濟建設、交通建設以及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2005年,中國全面取消了農業稅[6-7]之後,直接促進了這個以第一產業(農業)為經濟支柱的小村莊迅速發展。棉花坡村人民改變了生產方式,改變了思想理念,更改變了生活觀念。

村辦企業

在棉花坡經濟大發展的浪潮中,偉大而勤勞的棉花坡人民逐步的改變了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發展理念,逐步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變發展,並且在這個改變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棉花坡村產生了大量的村辦企業。
目前,主要的村辦企業有:
1、棉花坡茶葉(苔茶)生產加工基地;
茶葉(苔茶)生產加工基地主要業務範圍為:茶葉(苔茶)生產、加工、銷售;
2、棉花坡村辦養殖廠;
養殖廠主要養殖肉雞、肉羊、生豬、肉鴨;
3、棉花坡李家大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運營棉花坡現代文化民俗文化村:棉花坡李家大院
4、棉花坡自來水公司;
棉花坡民用自來水;
5、棉花坡佛頂山桶裝水有限公司;
桶裝水的生產和銷售;
6、棉花坡村辦旅行社;
導遊業務;
7、浪花文化傳媒;
村辦企業,主要業務範疇:電子商務。
8、棉花坡現代農業有限公司;
棉花坡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業務範疇:經營果業、大米、玉米等;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

1976年以前,即文化大革命以前,棉花坡文化教育事業發展非常緩慢,村民受教育的文化意願不高,思想比較落後。在改革開放以後,棉花坡開始積極的學習文化知識,用文化知識來武裝村民的頭腦。特別是在1990年以後,棉花坡的文化青年大幅度提高,整個村子已經全部掃除了文盲。在這時期,棉花坡國小是棉花坡的母校。

產業發展

第一階段:封建自給自足的產業時期 1900-2005期間,在這長達一百餘年期間,棉花坡作為一個原始的、封閉的、思想觀念落後的村落,談不上什麼經濟產業的發展。除了有布匹商業者,鹽業商業者,以及自給自足的農業產業以外。絕無其他產業的發展。但棉花坡的森林資源、淡水資源十分豐富,至今卻沒有得到極大的開發與利用。究其原因無非以下兩點: 第一,地理位置偏僻,地處西南大山深處。棉花坡在1970年以前,森林覆蓋面積高達100%; 第二,先進的思想理念無法傳播到這個山區,自給自足的思想觀念深深影響者整體村民。 第二階段:原始資本萌芽產業發展時期 2005年-2015年期間,隨著中國政府取消了農業稅,極大的促進了棉花坡人民民眾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在經過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之後,勤勞勇敢的棉花坡人民開始走向市場,開始逐步的萌芽了一些產業發展方向。這期間,有大規模養殖山羊的村民,有養殖肉雞肉鴨的村民,也有養魚的村民。棉花坡的第一產業開始迅速的發展。 2015年,棉花坡的茶葉事業(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棉花坡苔茶(茶葉)生產基地,作為石阡苔茶生產基地之一,開始走出石阡,走向全省,甚至逐步走向北京(全國)。棉花坡苔茶作為棉花坡人民自己的茶葉開始為世人所知道。不僅如此,棉花坡的養殖的事業也逐步的發展,棉花坡村辦養殖廠年產1000頭山羊,已經遠近聞名。還有棉花坡的淡水資源開始初步的得到了開發與利用。

電力交通

康熙年間-中華民國(1949年10月以前) 康熙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以及到1995年以前的一段長達幾個世紀裡。勤勞的棉花坡人民一直依靠著用煤油照明的生活,夜晚外出,依靠火把照明。交通上,通往棉花坡的一直是山間小路。勤勞的棉花坡人民依靠馬或者牛或者其他作為唯一的代步工具。 1949年-1995年 在近50年的時間裡,雖然經常使用的交通方式(工具)始終沒有變化,但是勤勞的棉花坡人民開始嘗試使用電燈(電力)照明。棉花坡人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1995年-1999年 在這四年的時間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直到1999年底,棉花坡才正式通電。通電以後,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開始進入棉花坡。但是交通事業始終沒有改變。 2000年-2009年 在有了電之後,棉花坡人民開始打交通的注意。棉花坡人民希望通公路的願望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於是,當地政府出資金、物力(炸藥、工具),棉花坡人民出人力開始自行修建通村公路。但這一條路,不到10公里的路,一修就是八年,直到2008年,才全面貫通(毛坯路)。 2010-2015年 棉花坡公路貫通以後,擺在棉花坡人民面前的就是橋的問題。因為棉花坡依山傍水。必須要修橋,才能使得車正常通過(特別是夏季河水泛濫,車便沒有通過了),因此,棉花坡人民開始修橋了。在新一屆中央政府的號召下,在當地縣委政府的支持下、鄉委政府的領導下,棉花坡人民開始修建棉花坡交通事業發展的最大阻礙——橋。2015年下半年,棉花坡橋順利通車,勤勞的棉花坡人民通過自身的勤勞和勇敢,改變了棉花坡以往交通不便,電力不通的貧窮落後狀態。這必將在棉花坡歷史上寫下不朽的篇章。

風景名勝

棉花坡旅遊資源相當豐富,具有馬流水瀑布景觀、天生橋瀑布景觀、棉花坡魚錢溝溶洞景觀、棉花坡民俗文化村李家大院景觀、棉花坡農家樂。
棉花坡依山傍水,四周是蓊鬱碧翠的原始森林,山青鳥鳴,幽靜雅致。河水從村旁淌過,溪水清涼,常見錦鱗歡游,水鳥嬉戲。由於山水秀麗,民居古老,民風古樸,還有獨具特點的吊腳樓、花格子窗戶、荷花池塘、石板巷子、雙魚亭、靚麗的街景、屹立在街頭文化廣場中央的圖騰雕塑——葫蘆鷹、還有珠紅色的風雨橋、令人目不遐及,留連忘返。

存在問題

經過棉花坡人民多年的勤奮,棉花坡開始慢慢發展起來。但發展與問題同在。在發展過程中,棉花坡勢必存在以下這些問題: 1、森林資源、淡水資源、旅遊資源如何有效的利用 棉花坡的森林覆蓋面積高達90%,淡水資源容量、可待開發的旅遊資源很多但這些森林資源、淡水資源、旅遊資源該如何有效的利用並為棉花坡經濟發展做出本身的貢獻,是棉花坡人民迫在眉睫的問題。 2、棉花坡的經濟產業缺乏有效統一的規劃,產業發展問題不容樂觀 很長一個時期,棉花坡作為自給自足的封建落後小村落逐步發展,這給棉花坡人民帶來了短期的收益,但並未改變第一產業占據棉花坡產業經濟90%的現實狀態。棉花坡的經濟發展缺乏有效的統一規劃,產業發展問題不容樂觀。 3、勞動力資源迅速下降,老齡化程度開始與現代化城市並肩齊飛 1980年以前,棉花坡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的村落,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棉花坡的勞動力資源開始向外輸出,輸出到長三角、珠三角以及貴州省省內。但截至到2015年,棉花坡開始成為了勞動力資源極度缺乏的城市,棉花坡的留守兒童逐年增多。但老齡化水平已經與現代化城市並肩齊飛。這對於棉花坡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致命的傷害。 4、傳統文化迅速消失的棉花坡,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中屹立不到 文化是強國之基石,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棉花坡興旺發達的根本。但隨著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城鎮化),國家提出全面補短板(扶貧),棉花坡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加速的消失。棉花坡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幾百年,依然沒有消失,不僅僅是因為棉花坡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因為棉花坡幾百年來,依然保持著優秀的傳統文化。但現如今,棉花坡的傳統文化正在加速的消失。如果不加以控制,多年以後,棉花坡將得不償失。 5、棉花坡城市發展缺乏統一規劃,為棉花坡以後的發展埋下禍根 棉花坡作為一個小村落,100%的人民都擁有住宅樓建設基地,也擁有自留地。正因為如此,並隨著棉花坡多年大興土木建設,棉花坡人民都是各自建設各自的,缺乏統一的規劃。這為棉花坡城市的發展特別是若干年以後旅遊業的發展,埋下了極大的禍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