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網路用語]

梗[網路用語]
梗[網路用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梗,網路用語,常出現在綜藝節目中。所謂“梗”的意思是笑點,鋪梗就是為笑點作鋪墊。一般來說,梗用於流行事物比如綜藝、動漫、電視劇等。

基本信息

釋義

梗
梗,被誤用為“”,當作滑稽可笑和有趣的人物、言語或動作;也指事情的焦點或笑點,以及電視劇、電影、小說里的橋段典故,而哏仍只用於相聲

“梗”在演化中逐漸與“哏”區別開。在綜藝節目中,所謂“梗”的意思是笑點。就像是相聲裡面的“包袱”差不多,就是會有笑點的話。笑點,看點,橋段

出處

梗
“梗”這個意向是台灣人以訛傳訛,人云亦云誤傳出來的。

“梗”系訛字,正字應為“哏”。相聲表演中有“捧哏”和“逗哏”,捧和逗的目的皆是為了抖開包袱,形成敘事**或者突轉。因此,“哏”是指經過細密組織、鋪墊,從而達到的喜劇效果。

將“哏”誤寫為“梗”,最早可以追溯到演演藝圈,“哏”與“梗”讀音近似,只有前後鼻音及聲調的細微差別,於是一些娛樂節目字幕中就將兩字混用,才使得“梗”字有了“好笑”“可笑”之義,並且成為流行詞。

台灣相聲演員馮翊綱就曾指出過這個問題:“我花了許多時間,費了許多口舌,折了許多禿筆,好不容易將‘行頭’二字拉回軌道,現在又來了,什麼是‘梗’?如同‘行頭’一樣,‘梗’是從既有的名詞誤念,誤寫的結果。‘哏’哪!笑話,或形容好笑的人或事。”

當代小說家、台灣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師張大春也在公開發表的報紙上指出了這個問題:“以傳播媒體的現況推之,我可以更大膽地估計:就是出於電視公司聽寫字幕的人員“無知的創造”,我們如今才會經常將該寫成“哏”的字,寫成了“梗”字。無知、懶惰且望文生義的不只是這些聽寫字幕人員,還有上節目以及看節目的演藝人員、名嘴和傳媒客群。大家不需要通過考試或學力認證,非但將“哏”誤認並錯寫成“梗”字,還硬是使得“梗”字居然有了“好笑”、“可笑”之義。”

因此,梗這個字就是訛字,正字應為哏,這是很明白的了。

部分漢語言學家認為這是一個錯別字取代正確使用方法的退化。不過更多人認為這只是一個網路時代單詞簡化的例子之一,其餘的還有“然並卵”、“鬼看條”、“媽問跪”(網路普及後,日常使用的英文的辭彙複雜度也迅速降低,這個例子說明語言簡化的趨勢是全球性的)。

流行

一段時間以來,“梗”這個字突然成為網紅

打開朋友圈,撲面而來各種自拍,然後就會有人留言:“多圖,這裡面有什麼梗?”

評論一部電影或者電視作品,也常常聽到人說“各種新梗老梗交替出現”。

在綜藝節目中,“梗”出現的頻率更高,主持人和嘉賓動輒會說:“我的梗有點老”、“破梗”、“濫梗”等等。

用法

梗
從不少案例中不難發現,隨著“梗”使用頻率不斷提升,它迅速演變成一個多義詞。

“每當回憶童年往事,長輩們笑得花枝亂顫,而我只能故作呆萌。因為,那些大人口中好笑的梗,我大多毫無記憶。”這裡的“梗”是流行最廣的意義,即笑點和包袱。

“梗”也可以指影視文學作品中的橋段,例如:“這部爆米花電影行銷到位,運作成熟。不足的是,故事依然沿用老梗老套路,缺乏創新。”

“梗”也可以指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例如:“關於某明星結婚的梗近年屢屢被提及,因為他多次在受訪時高調宣布,自己答應爸爸將會在40歲前結婚。”

引申

“梗”字的詞義被不斷擴大引申,大到某個時間段,小到情節插曲,乃至故事中發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經典梗”、“撞臉梗”、“言情梗”、“創意梗”、“幽默梗”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用法多來自網路語言,所以“××梗”式的詞語往往有一定的時效性,隨著時間的推進,老梗會被新梗覆蓋。

老梗

指的是用了很多遍、很多年以至於大家都厭煩了的橋段

成語就是古人用的梗,古人稱之為“典故”,古人使用“梗”時也同時使用了“用典”的修辭手法。

梗番

梗番即ギャグアニメ,這類組通常是Neta一些其他經典動漫中大家熟知的經典橋段(或人物、要素)來套用到自己的故事中引發網友的廣泛吐槽和考據。這類動漫十分考察觀看者的博學宅的深度和廣度。對梗番的了解程度已經成為判斷一個是否合格的標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