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州路

鹹平四年(1001)分峽路置梓州路,領梓州、遂州、果州、資州、普州、昌州、敘州、瀘州、合州、榮州、渠州、懷安軍、廣安軍和富順監。

政區變遷

北宋鹹平四年(1001),分成都西川路,置“成都益州路、廣元利州路”;分奉節峽路,置“奉節夔州路、三台梓州路”。川峽兩路遂成川峽四路,合稱四川路。

基本信息

據《宋會要》載:梓州路行政治所最初設於三台梓州,固名梓州路。原奉節峽路轉運副使李昉(防)改任三台梓州路轉運使,領梓州、遂州、果州、資州、普州、昌州、敘州、瀘州、合州、榮州、渠州、懷安軍、廣安軍和富順監。大中祥符年間,梓州路行政治所遷治資州(今資中), 皇祐年間又遷治遂州(今遂寧),後復還舊址梓州,南宋乾道六年遷治瀘州。

北宋政和五年(1115),升遂州為遂寧府。宣和五年(1123)升遂寧府為遂寧都督府。重和元年(1118)升梓州為潼川府。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梓州路更名潼川府路,治所遷瀘州。 南宋理宗寶慶3年(1227年),升果州為順慶府。蒙古中統二年(1261),改潼川府路為潼川路。元至元二十年(1283),撤潼川路,潼川府屬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

漕司-轉運司【省政府】,初設梓州,不久移治遂州,南宋移治瀘州。

帥司-鈐轄司【省軍區】,北宋末年遷瀘州。南宋改安撫使。

憲司-提刑司【高級法院】,設梓州。

倉司-常平司【省財政廳】,宋神宗時設,初附轉運司於遂州,後附提刑司於梓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