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梅街鎮前身桃坡鄉。很早以前,桃坡下首全是一片坡地,並栽有滿坡桃樹。古人曾以此作了“桃放三月,坡平十里”的對聯,後人因 此取名“桃坡”。解放初是鄉的建制,1958年成立桃坡公社,1968年與解放公社合併,1971年又重新劃分為桃坡、解放公社,1984年體改時為桃坡鄉,1992年撤區並鄉時撤銷了桃坡鄉,並將劉街鄉的梅街村劃入,成立梅街鎮。鎮址設在原梅街區公所——潘橋。至於“梅街”名稱來歷,系早年有梅姓商人在此開店,以後發展成一條街,故名。
地理環境
貴池區梅街鎮 位於安徽省池州市南部,東依佛教聖地九華山,距滬渝高速和銅九鐵路20公里、池州市區23 公里。齊石公路、青十公路貫通南北、東西,源自九華山的白洋河和秋浦河的源頭龍舒河穿境而過,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安徽省首批“擴權強鎮”試點鎮。
行政區劃
全鎮總面積264平方公里,轄12個村(社區),人口2.3萬,森林覆蓋率達80%,是國家級生態經濟示範區的核心區。
風景名勝
梅街文化古老,底蘊深厚。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在這裡保存完好,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境內古橋、古民居、古祠堂、古碑刻比比皆是,蝦湖、太白樓盛唐時冶銅爐等45外遺址遺址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文人墨客前來尋古探幽。儺戲藝術享譽海內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池州儺的起源地之一,有“儺戲之鄉”的美譽。梅街儺戲具有典型的社祭色彩和宗族色彩,歷史悠久,形式原始,風格古樸,故有“戲劇活化石”之稱。演出時村民們通宵達旦,徹夜狂歡。最隆重的是正月十五,各宗族的儺戲在青山廟舉行迎神朝廟儀式,又稱“嚎啕神會”,人山人海,引來四海賓朋,熱鬧非凡,形成了獨特的民間文化氛圍。 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梅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梅街境內群山起伏,層巒疊嶂,綠樹如雲,秀水潺潺。三根尖、金家山海拔千米以上,是貴池區境內最高山峰之一。每當春日,山花萬朵,上接雲天,真是美如畫卷。境內兩溪之水,是清溪河的源頭,流水自東向西橫貫梅街,古時就是對外經商、運輸的黃金水道。旅遊項目“九華漂流”,引得四方遊客紛至沓來,應運而生的“農家樂”接待更是讓遊客流連忘返。
著名名人
梅街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唐代大詩人李白“五游秋浦,三上九華”時游經梅街,留下“雞鳴發黃山、幕投蝦湖宿”等著名詩句,其組詩《秋浦歌》中有四首專門描寫了梅街的山水美景。出生梅街的南唐才子殷文圭、清末巡撫劉瑞芬、民國史官柯劍霞等一代人傑都載入了史冊。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同志更是梅街人民的驕傲。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梅街資源豐富,特產富饒。境內礦藏種類多、儲量大,已探明的礦藏有金、銅、鐵、鉬、鉛鋅、石灰石、方解石、白雲石、大理石、花崗岩等,特別是非金屬礦儲量十分豐富。
植物資源
由於生態良好,梅花鹿養殖及其保健品加工歷史悠久,盛產香菇、板栗、蜂蜜、苗木花卉等特色生態農林產品。
水資源
全鎮有兩座小(二)型水庫,分別為峽川村油榨沖水庫和牌坊村牌坊水庫,其庫容達56萬立方,73口當家塘,其庫容達126萬立方,現有固定抗旱站22座,裝機210千瓦/台,流動抗旱站186千瓦/60台,自流灌溉攔水塥4處,谷坊82座全鎮範圍溝渠454千米/120條。縱橫交錯,確保農田灌溉用水。
社會事業
梅街設施完善,服務優良。梅街工業集中區內基礎設施完善,水、電、交通、通信網路功能齊全。特別是原“小三線”留下的土地房產為企業落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現已落戶大唐礦業、皖寶礦業、東方鈣業、廣和電源等一批規模以上工礦企業。鎮黨委政府竭誠為企業提供優良服務,落戶的招商引資企業近百家,其中規上企業就有17家,如東方鈣業、廣和電池、大唐鈣化物、鑫隆礦業等。
勤奮、純樸的梅街人民,正借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東風,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搶抓“擴權強鎮”試點的機遇,全力打造“工業梅街、文化梅街、生態梅街、和諧梅街”,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奮鬥!
名優特產
中醫學認為,栗性甘溫,無毒,有健脾補肝,身壯骨的醫療作用。經常生食可治腰腿無力,果殼和樹皮有收斂作用;鮮葉外用可治皮膚炎症;花能治療瘰瘍和腹瀉,根治疝氣。民間驗方多用栗子,每日早晚各生食一至二枚,可治老年腎虧,小便弱頻;生栗搗爛如泥,敷於患處,可治跌打損傷,筋骨腫痛,而且有止痛止血,吸收膿毒的作用。所以板栗必將成為人們的習慣接受產品,板栗的市場前景也將不斷被看好。
為回響省林業二次創業號召,1997-2000年梅街鎮發展高效經濟林——板栗,面積3200畝,品種優良,處暑紅,大紅袍,主產區在梅街鎮梅街村。梅街村距池州市區30公里,齊石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70年代是小三線建設所在地,山場之間,油路相通,是林業綠化千佳村。另小三線建設還留下了部分閒置廠房,目前由個體戶購房,所有這些便利條件為林農的創業提供了方便,帶來了可喜的經濟收入。
經濟發展
2001年,全鎮鄉鎮企業總數達470個,其中集體企業18個,私營企業16個,個體工商戶446個。建材和採掘業是全鎮兩大支柱產業,水泥年生產能力達25萬噸。安徽省東方鈣業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紫金礦業有限公司是通過招商引資建成的兩個池州市重點項目。其中安徽省東方鈣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納米級碳酸鈣為高新技術產品,此項目已列入國家火炬計畫,總投資3.2億元;安徽紫金礦業有限公司在拋刀嶺開採選鍊金礦,項目總投資2億元,年產黃金0.5-1噸。
200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5億元,銷售收入4.5億元,財政收入1900餘萬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53元,個私企業數增幅達14%,個私經濟稅收增幅達14.6%,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2009年6月,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首批“擴權強鎮”試點鎮。
今後,該鎮將傾全鎮之力打造梅街工業集中區。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多年形成的工業發展基礎,逐步形成礦業、建材兩大主導產業。礦業以金屬礦和非金屬礦的精深加工為主,建材以水泥及水泥製成品為主。依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品牌優勢和豐富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作為梅街工業集中區發展的輔助產業。按現有地理條件、基礎、資源分布進行產業布局,以齊石公路、青十公路為軸線,將整個工業集中區大致劃分為三個產業板塊,即:以桃坡村為中心的建材業功能區;以梅街村為中心的礦業功能區;以姚街村為中心的生態旅遊業功能區。建材業功能區以長江水泥製造有限公司、快力水泥有限公司、白洋河砂石料有限公司為龍頭,打造集水泥製造、新型建材、預拌砂漿等建築材料為一體的建材工業區。礦業功能區以大唐礦業、東方鈣業、鑫隆礦業為龍頭,打造金屬礦、非金屬礦精深加工基地,提高礦產資源附加值。生態旅遊業功能區以青山廟、姚氏宗祠、九華漂流為龍頭,以儺文化為平台,打造集生態旅遊、“農家樂”、儺文化傳承為一體的儺文化旅遊園,帶動三產的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到2010年,規劃面積43平方公里,建成面積3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產業優勢突出、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的工業集中區,形成公共服務設施高效利用、管理規範、服務優良、外向度與集中度較高的產業基地。招商引資項目累計引入6億元,固定資產累計投資4.5億元,區內骨幹規模企業達20家,工業集中區內企業年總產值5億元,實現年銷售收入5億元,實現年上交稅收8000萬元,其中主導產業占全鎮工業銷售收入的85%左右。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注重發揮生態區位優勢,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加快發展開發性農業,強化品牌意識,推陳出新,具有許多優質農產品,如梅街板栗、烏石綠茶、曹山醉李、清溪河魚等等。同時,也湧現出一大批種植、養殖大戶,特別是以養殖大戶為中心的農民協會的成立,引導和帶動了許多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如養蜂協會、養豬協會以及鷓鴣養殖協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