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紅樓夢》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里寫道:話說眾人聞得薛寶琴將素昔所經過的各省內古蹟為題,做了十首懷古絕句,內隱十物,皆說這自然新巧,都爭看時,只見寫道.....
不在梅邊在柳邊,箇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先把此詩翻譯成白話文,便於理解:
她不依傍在梅的身邊卻在柳的身邊,
誰知道這中間究竟誰得到畫裡嬋娟?
團圓時不要去回憶春香已來到面前,
秋風一起轉眼間又是相別一年時間。
【注釋】
①梅花觀——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中寫杜麗娘抑鬱成疾,死葬梅花觀後面梅樹之下,柳夢梅旅居該觀,與麗娘鬼魂相聚,並受託將她軀體救活。後來二人結為夫妻。
②“不在”句——杜麗娘死前曾自畫肖像,並在畫上題詩一首:“近睹分明似儼然,遠觀自在若飛仙。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末句中隱柳夢梅名字。
③箇中——此中。拾畫嬋娟——指柳夢梅在觀中拾得杜麗娘的自畫像。嬋娟,美好的樣子,多形容女子。
④“團圓”二句——不要去回想春香來到而得團圓的情景,別離以來,西風又起,又過去一年了。春香,杜麗娘的婢女。劇中柳夢梅在外懷念麗娘,有“砧聲又報一年秋”等語。
梅花觀由來
曹雪芹寫梅花觀懷古是針對薛寶琴的命運而鋪墊的。薛寶琴出身大皇商家庭,自幼隨父外出經商,見的世面多,生活閱歷豐富。後來許配給梅翰林的兒子為媳婦。可是最終沒有結成婚,反而與柳湘蓮並肩戰鬥。(紅樓夢書中查不到的哈,因為曹雪芹八十回後已經遺失,這是紅學派探軼的結果,也未做肯定。)
梅花觀:明代湯顯祖《牡丹亭》劇中的女主人公杜麗娘死後,葬於梅花觀。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她同丫鬟春香到花園遊玩,在牡丹亭便睡著了,夢中與柳夢梅相會,醒來思念成疾,留一自畫像而死,葬於梅花樹下,建成梅花觀。三年後,柳夢梅到南安,住在梅花觀,拾得杜麗娘的畫像,又在夢中見到杜麗娘,而後杜麗娘死而復生,他們終於結成夫妻。
不在梅邊在柳邊句:《牡丹亭.寫真》一折中,杜麗娘自畫像題詩:
近觀分明似儼然,遠觀自在若飛仙。
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
梅花觀懷古》其十 不在梅邊在柳邊,箇中誰拾畫嬋娟?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此詩詠湯顯祖戲曲《牡丹亭》。 有人猜“紈扇”或“團扇”,因扇上多繪楊柳、仕女美人,似較切謎面。 有人猜“秋牡丹”亦自有其理。有人認為作者真意是指“林黛玉”,將杜麗娘與黛玉相比很相似。而西風則隱指瀟湘館“落葉蕭蕭,寒煙漠漠”的悲涼景象。 "眾人看了,都稱奇道妙。寶釵先說道:“前八首都是史鑑上有據的,後二首卻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兩首為是。”黛玉忙攔道:“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這兩首雖於史鑑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里,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探春便道:“這話正是了。”李紈又道:“況且他原是到過這個地方的。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蹟來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時節,單是關夫子的墳,倒見了三四處。關夫子一生事業,皆是有據的,如何又有許多的墳?自然是後來人敬愛他生前為人,只怕從這敬愛上穿鑿出來,也是有的。及至看《廣輿記》上,不止關夫子的墳多,自古來有些名望的人,墳就不少,無考的古蹟更多。如今這兩首雖無考,凡說書唱戲,甚至於求的簽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況且又並不是看了‘西廂’‘牡丹’的詞曲,怕看了邪書。這竟無妨,只管留著。”寶釵聽說,方罷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梅花觀謎底
" 梅花觀懷古其十 不在梅邊在柳邊,箇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謎底:1、蓮 2、董小宛 解讀 1、“在柳邊”,“柳”多依水而種,如上面提到的隋堤之柳,那么“在柳邊”表示在水裡。“箇中誰拾畫嬋娟”,誰知道可以用它比對著畫“嬋娟”呢?“嬋娟”即月亮,所以應該是圓形,而且和月亮大小相似,這能是什麼呢?荷葉也。“團圓莫憶春香到”,中秋的時候不要想起春天的荷花香,荷花開在春天,秋天當然指沒有蓮花之蓮了。“一別西風又一年”,西風一吹荷葉就枯萎了,只有明年再見了。所以謎底是蓮。 2、蓮→無花之蓮→青蓮→董小宛。 董小宛,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秦淮八艷之一,號青蓮,早亡。其夫冒僻疆有《影梅庵憶語》憶之。所以作者在這裡調侃冒僻疆:你這個傻瓜,怎么會在“影梅庵”懷念董小宛呢?董小宛號“青蓮”,“青蓮”當然應該在水裡了,你應該去水邊才對啊?或者說:你這偽君子,分明是在裝模作樣,別再假惺惺的了。所以有“不在梅邊在柳邊”之說,“梅”即指影梅庵之梅。
林黛玉
杜麗娘受傳統禮教約束,婚姻不自由,抑鬱而死,在這一點上與林黛玉很像。小說中黛玉還常常有意無意地引用麗娘的唱詞,可見兩心是相通的。但“畫蟬娟”在這裡卻是脂評所謂的“畫中愛寵”的意思(參見《秋窗風雨夕》鑑賞),亦即成了“鏡中花”、“水中月”的意思,說賈寶玉的願望終於成了“畫餅”。黛玉不能像麗娘那樣死而復生,所以詩的第三句用否定語氣說不能“團圓”。黛玉死於何時,脂評雖無明文,但《葬花吟》中已經作過“讖語”:“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同時,春天又是寶黛曾經以為可以實現美好理想的時節,所謂“三月香巢初壘成”是也。但後來“人去梁空巢已傾”,理想全破滅了。所以“團圓莫憶春香到”句還可能包含這些雙關意在。脂評還說後來瀟湘館“落葉蕭蕭,寒煙漠漠”,如果這是寶玉“對境悼顰兒”時所見的景象,那就恰好與詩的末句相符合了。
而薛寶釵之所以否定這首燈謎詩,並非是因為其古蹟“無考”,而是其內容她不能接受。她受封建禮教的侵染太深,頗為贊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限定的婚姻形態,反對男女間自由戀愛的“柔情私意”;對於閨秀讀一些詞艷曲,以為有傷大雅,可說深惡痛絕。對詩的題旨,她哪是“不大懂得”,而是出於維護封建倫理道德標準的需要,予以全力排斥,從詩的形式上找毛病,達到徹底推翻內容的目的。
這種伎倆怎么瞞得過黛玉,她豈能緘默無言?!“黛玉忙攔道:‘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這兩首雖於史鑑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過這些外傳,不知底里,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第51回)。駁斥得何等巧妙、機智、銳利!
林黛玉之所以如是說,是為了給寶琴的創作予以熱情的支持和鼓勵,因在內心深處,她和寶琴的思想是出於一脈的,寶琴的觀念就是她的觀念,她豈能見寶琴受斥而不援之以手?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團結友軍,將寶釵置於眾人的對立面上。我們不能忽視寶玉和黛玉曾共讀《西廂記》的情景,寶玉說:“真真這是好書,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而黛玉“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辭藻警人,余香滿口”(第23回)。
黛玉對《牡丹亭》之“艷曲”亦分外欣賞,初聽時“十分感慨纏綿”,止步側耳細聽,“不覺點頭自嘆”,“心動神搖”,此後,竟“亦發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石子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弄得“心痛神痴,眼中落淚”(第23回)。黛玉以“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里”敷衍過去,然後來一句“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把寶釵一併牽進去,意思是說“咱們不是都看過這兩本戲嗎”,一下子擊中了寶釵的要害,讓她掙挫不脫,有口難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