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靈光寺

梅縣靈光寺

梅州市梅縣區靈光寺本名聖壽寺,坐落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城東南部的陰那山麓。

靈光寺坐落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城東南40公里的陰那山麓,本名“聖壽寺”。相傳唐代鹹通年間(860-374年),福建高僧慚愧法師(俗名潘了)週遊廣東各大名山,看到此地山清水秀,乃開山建茅寮,淨修梵行。慚愧法師圓寂後,人們在其茅寮舊址建造廟宇,以為紀念。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行擴建,改名為“靈光寺”。擴建後,增添了波羅殿、諸天殿、羅漢殿及鐘樓、鼓樓等建築,規模宏大。
靈山寺現存殿堂多為明清以後所建,其中最大的是波羅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七間,殿中央有螺旋形斗八藻井,俗稱波羅頂,工藝、結構精巧,寺內香火盛時、寺外卻不見一絲煙縷,寺內也空氣新鮮。其奧妙在香菸順著螺旋形藻井盤旋而上,自然擴散。這項利用建築形製造成空氣流通的技術是建築技藝上的一項創造,顯示了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殿後古木參天,殿頂卻不留一片落葉,也可能與波羅頂形成的氣流有關。
靈光寺內有慚愧祖師佛像。祖師像雕刻精細,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之意味,是嶺南文物中之珍品。
靈光寺門前有二十多米高的古柏四株,凌空拔地,卻二枯二榮,雙雙挺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據郊《陰那山志》記載其中三棵是唐代開山祖師慚愧僧親手所植。不久就枯死一棵。隨者歲月流逝,右側一棵又落葉枯乾。但奇妙的是,所謂的“枯”柏,竟不朽不腐,且能升高長大,榮者翠綠如墨,枯者鐵木錚錚,其原因據說是外枯里不枯,故能生長照舊。
寺宇所在陰那山峰如五個手指,俗稱“五指峰”,可沿石梯盤旋而上。沿途小橋流水,竹籬茅舍。放眼遠眺,盡處可見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水匯流,左右有香爐、白居二峰,接近五指山頂處有仙人橋,長僅一米多,橋面狹窄,橋下即是百丈深谷,跨過仙人橋,不遠就是峰頂。可看莽莽雲海,觀紅日噴薄,及遠眺潮州的湘州湘子橋。西南不遠,是湯坑溫泉,中國第一座地熱發電站就建在那裡。
靈光寺現任方丈瑞基法師,70歲,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梅縣區佛教協會會長,市、區、鎮人大代表。現任監院釋真悟,39歲,廣東興亭人,梅縣區佛教協會副會長,區政協常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