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梅岐鄉位於景寧縣東南方向,東經119°45',北緯27°54',距縣城37公里,是景寧縣五個邊遠貧困高山鄉之一,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老區。梅岐鄉東界文成縣,南接渤海鎮,西連金鐘鄉.北鄰鶴溪鎮。總土地面積8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665畝,山林面積78643畝,毛竹8000畝,有省級公益林5700畝,全鄉行政村9個,自然村40個,村民小組49個,963戶,人口4057人。梅岐鄉區域海拔200--1050米,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成土母岩以花崗岩為主,土壤中性、微酸或微酸性,含石英沙,土壤類型為砂粘質紅土和黃泥砂土。梅岐坑集龍潭坑、鶴崇、半坑諸水注入門潭坑匯入小溪。
區域內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夏涼,霜雪較少,年平均氣溫為15.7°C,最熱七月平均氣溫25.1°C,最冷一月平均氣溫1.1°C,歷年極端高溫38°C,極端低溫達-10°C,無霜期約240天,年降雨量1880毫米,年總積溫2500°C。年總蒸發量1290毫米,年日照1700小時,由於海拔懸殊,、降雨量垂直差異明顯。
受今年第13號颱風“泰利”的影響,梅岐鄉山洪暴發,到處山體滑坡、土石流,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水利設施被毀,道路路基嚴重塌方至今公路不通,經濟損失慘重。
二、工農業生產情況
梅岐鄉2004年工農業生產總值1282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875萬元,工業總產值407萬元。近年來,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中央、省1號檔案精神,以江澤民總書記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21世紀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為指針,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脫貧致富為奮鬥目標,充分挖掘農村經濟發展潛力,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和貧困農民民眾的自我發展能力,採取多種措施並舉,多管齊下,鼓勵農民復墾複種,重視農業綜合開發。
1、重視糧食生產,穩定種植面積。2005年又擴大糧食種植面積100畝,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恢復。
2、2005年全鄉改造高效筍竹林基地500畝,鞏固2500畝。
3、開發中藥材基地200畝,其中厚朴基地100畝。
4、堅持“以營林為基地,封管造並舉”的林業工作方針,積極做好林業基地開發和林政管理,2005年春季綠化造林28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5.7%。
5、全鄉已經建有小水電站5座,總裝機容量0.4萬千瓦。另一座電站--馱梁溪電站正在興建中。
6、投資金額達107億元的景寧縣第二自來水廠即三枝樹、張春電站的龍潭橋水庫引水工程也正在興建中。
三、農村農民狀況
梅岐鄉由於區位劣勢等方面原因,經濟發展比較緩慢,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少。2004年農民人均收入僅為2138元,是景寧縣農民收入最低的一個鄉,農村生活水平滯後。
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的生活水平確實有所提高,溫飽解決了,基本生活可以保證,但仍然很窮,缺錢花。
這裡的農民沿襲祖祖輩輩的種植業,大部分農民以農業為主,並以此為生。有的辛勞一年竟然入不敷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由於農民窮,所以很多農民紛紛外流,外出打工似乎成為一種潮流,都想借外出打工來增加收入。2005年全鄉約有2140餘人外出打工,大批的農民棄農從工,自然這是能夠增加一個家庭的收入。但由於農民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沒有文化,沒有技術的他們大部分都靠出賣苦力賺錢,而且是加班加點地乾,省吃儉用地過。而真正能賺到錢的又少得可憐,但他們為了生活又不得不為之。農村太窮了,農民太苦了。
農村大多數農民素質低下,法律意識淡薄,大多數人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地方的村民完全沒有法律意識。遇到事情僅僅依靠常理甚至是武力來解決。根本沒有形成自我保護意識。他們環境意識淡薄,其主要表現在於伐柴燒飯。沼氣,電能等能源在農村沒有得到廣泛的套用。
許多山村建立在高山上,平地很少,所謂的耕地,遍布于山中,東一塊西一塊,且每塊地的面積都很小。現實的耕地狀況直接導致了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那就是當地的農業尚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
物產資源
一、豐富的毛竹資源
全鄉擁有竹林8000畝,人均2畝,其中高效筍竹兩用林1061畝,年產筍量可達8萬公斤。這裡的毛竹生長於高海拔深山處,具有粗大、節長、韌性好的特點,可用於生產地板、竹蓆等,既經濟又實用,其出產的竹筍味鮮肉嫩、營養豐富,並且無污染,深受各地消費者的青睞。
二、正在興起的畜牧業
草場資源豐富,且淳樸的農民一直有養羊的傳統,建立鄉級政權伊始,就有少數農戶零星散養山羊。96年,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規模迅速擴大,到2000年,全鄉養殖山羊達1500餘只,並建立了高閂村畜牧養殖示範村。
三、充滿潛力的旅遊資源
鄉境內森林繁茂蔥鬱,峰崖溝壑縱橫,複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一處處奇特的景觀:爐西坑流域神秘優美的天然風景,梅溪沿線清幽宜人的景物及其保護較好生態環境,令人留連忘返,可見開發生態旅遊業有一定的前景。
人文歷史
民國二十年(1932年)設立鄉級政權,因沿溪兩岸多梅樹,於1949年設名為梅溪鄉,1952年改名為梅岐鄉。
【革命老區】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先輩劉英曾與當地民眾一起同敵人浴血奮戰,生死與共,留下了一個斑跡可見的炮台。至今,梅岐鄉仍有老交通員、老游擊隊員、老黨員30餘人。
【吃鹹菜的習俗】在這塊物產富饒的土地上,生息著純樸勤勞的人民,他們的熱情好客,構織著一幅幅“吃鹹菜”的農家招待客人的美好圖曩,也逐漸延續成了一種風俗習慣。有朋自遠方來,熱情的女主婦總會拿出自己精心製作的鹹菜,並泡上一杯濃濃的綠茶。女主婦們製作的鹹菜讓客人吃得嘖嘖稱讚,他們的熱情更是讓客人感到溫馨愜意,不知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