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之珩

梅之珩

梅之珩(1649—1733),字左白,號月川,南城“東湖梅氏”。由於他為官為人清正自律,乾隆十年(1745)建昌府奉旨在鄉賢祠開始崇祀梅之珩。

基本信息

梅之珩(1649—1733),字左白,號月川,南城“東湖梅氏”。康熙之初,苗蕃為南城縣令,聽聞十三歲的童子梅之珩聰敏好學,能詩能文,特地把他請到縣衙親自進行了一番“面試”,看出該童子今後必成大業,對他倍加鼓勵,要他刻意上進。 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亂,福建耿精忠兵變,頻頻侵擾建昌府城,戰事緊迫,府城內一般人家都外出躲兵,梅之珩家也逃往深山,這時梅之珩雖陷困勞之中,每日拾柴以炊,挖厥而食,仍手不釋卷。冬天手患凍瘡,十指淋漓血漬,而書卷毫無沾染。功夫不負苦心人,康熙二十年(1681)參加鄉試,獲第一名,是謂“解元”。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及第,授庶吉士, 授檢討。後升右中允、左中允,再升侍講、侍讀,提督、順天學政、東宮講官,升詹事府少詹事(《辭海》:主管東宮內外庶務、皇后太子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加一級。父母及本身妻室授敕封。康熙五十二年又誥封二代及本身妻室,蔭一子入國子監讀書。康熙已丑年(1709)奉欽命祭告曲阜闕里。康熙六十年(1721)任文武殿試讀卷官,六十一年再蔭一子入國子監讀書。 他在順天(北京)視學期間,負責檢查順天鄉試,對諸生進行教導,誡諄切切,頒布教育條例十條,要諸考生一一遵守。 康熙五十二年(1713),梅之珩任詹事府少詹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又任河南、江南(今江蘇、浙江)鄉試正考官,任命一頒布,兩地士民皆額手稱慶,認為梅之珩是個清正的考官,值得信賴。他任順天學政,試士三載,家門靜寂,從不接收考生拜訪,更無隻字通報弊漏,每當考後揭曉,所中舉者均皆文士名宿,考生無不認服。 康熙五十八年奉欽命祭告南嶽衡山。梅之珩自任詹事府少詹,經常參與國家大事的議會,他還擔任殿試讀卷官,可謂是康熙身邊的一個重要人物。每當遇到問題,部院九卿群論紛紜時,他都能從中洞察竊要,悟出一言,令人信服。在京城居住曾與同年科考的張清恪(曾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稱)邸舍相鄰,二人過往之間皆是商議學業,從不喜歡私下議論人,說三道四。更不喜歡分門戶,抨擊他人,一心讀書。當時的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人稱李相國)每與之珩論學,總是晝夜不分。李相國曾嘆曰:“江南名賢,學術子其傳薪者矣!” 梅之珩通今博古,康熙令其纂修《三朝國史》、《康熙字典》、《毛詩衍義》、《朱子全書》、《周易折衷》、《淵鑒類涵》、《廣群芳譜》等書。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梅之珩在朝任職已四十年,他向朝廷呈請退休,“古人七十懸車,今愈其三矣”。康熙把他召入內宮,還要挽留他“勉力供職”。可見康熙對他的器重不同一般。是年冬,康熙駕崩。“雍正元年(1723)三月二十七日,恭送梓宮至山陵,返至京邸,陳情告歸,得以原官致仕。” 梅之珩回到了南城,雖然年已七十有三,但身強體健,他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頭捐資組織梅氏子孫創建宗祠,與族人共祭先靈。 梅之珩關心家鄉民情,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當他得知江西鹽價飛漲,建昌府尤甚。他在京都即“力請大中丞宋公具道地主情狀”。究其原因,蓋因地方鹽規不力,奸商起鬨,在他的干預下,建昌府鹽價得以平穩。雍正二年(1724)萬年橋遭水患,中墩被毀,兩孔倒塌,改用舟渡過河,經常發生翻船人死事故。郡守李朝柱欲修復萬年橋,梅之珩知此事後,親自到郡府同李商議如何修橋一事,梅之珩雖然是退休官員,但他仍“引為己任,捐資首倡”。在他的身體力行下,建昌府五縣紳士共24人,商議籌款修橋,經過八個月的工程建設:萬年橋終於修復竣工,滿城百姓都前往觀看大橋重新通行。 雍正六年六月,是梅之珩壽辰,這一年恰逢建昌府遭遇大旱,許多親朋都來拜壽慶賀,府、縣官吏也來賀壽,但他一一拒絕,他與縣民官衙一道“祈雨禁屠,戒子弟勿用葷,隨郡當事,身暴烈日中天,大雨是蓋。” 梅之珩退休在家十餘年,“晚年優遊林下,汲引後學,書史自娛”,每當與族人在一起時都要他們教育子弟,為梅氏家族做出榜樣,子孫後代人才輩出,家族祠堂曾先後有兩幅令人稱羨的對聯,“父子翰林,五子登科”,“一門四代四進士,兩榜五子五登科”。梅之珩還著有《西清珥筆》一卷,《古今近體詩》十卷、《制藝稿》、《一畝居古文鈔》八卷。雍正十二年(1733)梅之珩在南城逝世,享年八十五歲。由於他為官為人清正自律,乾隆十年(1745)建昌府奉旨在鄉賢祠開始崇祀梅之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