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梁武帝集結懺文]

梁皇寶懺[梁武帝集結懺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梁皇寶懺》即《梁皇懺法》亦即《慈悲道場懺法》,為篤信佛教的梁武帝請寶志禪師與高僧等十人所集,故俗稱《梁皇寶懺》。梁武帝建寺設法會,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所以有“皇帝菩薩”之稱。

簡介

梁皇寶懺 梁皇寶懺

《梁皇寶懺》,凡十卷。又作《梁武懺》或《慈悲道場懺法》。《梁皇懺》的名稱開始出現於唐代。日僧圓珍入唐攜回日本的經典目錄中就有此名。南宋末年,“梁皇懺”被收錄於高麗大藏經中。但從其內容和行懺的對象看,我們相信早在梁朝,就已經有此懺法存在了。鐮田茂雄在《中國佛教史》第三冊中說,後世稱為《梁皇懺》的佛教禮儀原型書籍,可能就是梁天監四年(505年)所編輯。

或說與齊時文宣王蕭子良曾撰《淨柱子淨行法門》二十卷,梁時諸名僧刪編為十卷,內分四十品,後因傳誤日多,元代妙覺智等重加校訂審核,即今之流通本。印順法師說是元代所編,偽托為梁的作品。

梁武帝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據《南史梁武德郗皇后傳》載,後酷妒忌,及終,化為龍,入於後宮,通夢於帝,或現形,光彩照灼。又據《釋氏稽古略》卷二載,梁武帝初為雍州刺史時,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化為巨蟒,入後宮通夢於帝,帝制《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行懺禮,夫人遂化為天人,在空中謝帝而去。其懺法行世,稱梁皇懺。

內述歸命過去六佛、釋迦佛及未來佛彌勒菩薩,示悔罪意,發願信奉致禮諸佛,以除罪生福,濟度亡靈。〔茶香室叢鈔卷十三、太平廣記〕

緣起

梁皇寶懺 梁皇寶懺

梁武帝為了超度皇后郗氏而制,故簡稱為《 梁皇寶懺》。梁武帝,姓蕭,名衍,字叔達。心中樂善,愛好修行, 拜一代高僧志公和尚為國師。在位四十六年,享壽八十六歲。梁武帝的元配夫人郗氏生性嫉妒,對六宮動念出口猶如毒蛇。她還妒忌梁武帝學佛修行,曾扯破佛教經書《妙法蓮華經》;她輕欺三寶,曾將蔥、蒜、韭等幾種污菜以及腥膻之肉外邊用面包裹,假意供佛齋僧,破僧淨戒,壞佛清規。幸好僧人皆有智慧,自造齋飯,巧妙換掉郗氏的污齋。她見僧人吃齋,以為自己的惡行得逞,便掩口竊笑。

梁武帝 梁武帝

郗氏生活在宮中不懂惜福,更不知因果報應的厲害,天天在造輪迴之惡業。於是在她三十歲時突然死亡。因生前心懷嗔毒,死後墮落為蟒蛇。數月之後,武帝忽聞寢殿外有窸窣之聲,視之竟然見一條蟒蛇盤踞殿上,武帝大驚失色,便對蛇說:“朕的宮殿莊嚴,不是你們蛇所生之地,想必定你一定是妖孽。”此時蟒蛇說人語道:我主不要心驚,蟒乃宮中郗氏遭貶。妾因不信佛法,墮落畜道得此苦報。至今尚無穴藏身,肚中飢餓,遍身鱗甲多諸毒蟲,恆抱痛苦,無有休息,只得奔投乞賴我王,憫念昔日夫妻之情,施恩救拔。吾若得脫此苦,銜環當報,不負主恩。梁武帝聞聽此言,已是魂飛魄散,良久方才甦醒。於是急忙 拜請志公禪師,問:郗氏因何故墮落蟒蛇?

志公禪師說:因她心不信佛,嫉妒六宮,不敬三寶,不修片善。郗氏娘娘把王宮當作了天堂,只享福,不造福;不信因果,不怕報應。武帝問:怎樣才能超度郗氏?

志公禪師說:如果超度,需我主發心,大辦齋供,請高僧,建道場,稱揚佛法。我皇需親自禮拜,檢錄藏典,誦經懺悔。武帝依師之言行事。遂請志公禪師等依經律懺罪要義,制懺文三十卷,為郗氏懺悔。眾僧建壇行道禮拜方畢,見一容儀端嚴的天人對梁武帝說:我蒙佛力,得脫蟒身,將生天上,故來禮謝。

意義

梁皇寶懺 梁皇寶懺

此懺能夠災消吉至,罪滅福生。蒙彌勒菩薩夢中賜名為慈悲道場。此懺法因始於梁武帝,故稱為《 梁皇寶懺》。拜懺時,由法師帶領大眾按照皈依、斷疑、懺悔、解冤、禮佛、報恩、回向等懺儀形式,藉由共修,以提起大眾虔誠懺悔的正念,並時時返觀自照,讓身心在懺悔中破除心礙,獲得清涼。後世高僧去繁取要,改集為十卷。

這部由梁武帝發起的懺悔文,因為超度郗氏皇后效果明顯,歷代拜懺的感應更是層出不窮,度化了無量眾生而流傳至今,所以被稱為寶懺。寶懺突出的是“懺”字,因為若沒有真正的懺悔就不是慈悲道場,不能稱其為寶。

從梁朝至今一千五百餘年,只要依此懺本,虔誠恭敬地禮懺,並反省改過,不生瞋恨嫉妒之心,定可將自已的業障懺悔清淨,得生天報。

梁皇寶懺》恩惠大千,德被千秋,懺悔功德,贊不能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