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梁王廟
彭越(?——前196年),字仲,昌邑(今巨野南部)人。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回響。彭越也聚眾起義,在巨野、定陶一帶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投人反抗秦朝殘暴統治的鬥爭。初事項羽,反秦助楚。楚漢戰爭時,他率三萬餘眾歸附劉邦。曾屢斷項羽糧道。公元前202年,彭越出兵擊楚,與諸軍會聚垓下,迫使項羽烏江自刎。漢朝建立後,封為梁王,建都定陶。公元前196年,以陰謀發動叛亂之罪名,被呂后殺害,並夷滅宗族。彭姓改姓祝。為威嚇其他王侯,將彭越屍體剁成碎塊,煮成肉羹,分給各地王侯,以此鎮壓各地王侯的反抗,鞏固其統治。呂后為迷惑人心,後來又給彭越昭雪,宣判無罪,並修建祠堂祭祀之。
現在所存梁王廟系明代重修,因建在一座高台上,當地民眾又稱梁王台。頂部面積約1畝,建有大殿三間,殿內繪有豐富多彩的壁畫。殿前有涼亭一座,四根石柱上刻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像。殿後有通向後院的台階,後院正房是一樓閣建築,名為關帝閣。東西廂房各三間,周圍是1.5米高的花朵牆。
梁台繞霧,乃定陶古代八大景之一,清晨遠望梁王台,只見白氣茫籠,雲霧纏繞,傳說是因彭越被呂后陷害,冤魂不散之故。古人有詩嘆曰:
梁王力戰輔炎劉,百二山河一旦收。
千古高台遺舊恨,功成何不效留侯。
鼎城梁王廟
鼎城梁山,又稱陽山,或太陽山。在今常德鼎城區北部,綿延於太陽山林場及石板灘、灌溪、肖伍鋪等鄉鎮內。一山二名,均有來歷。之所以稱陽山,因山上盛產太陽草,故名。該草又名黃精,俗名野生薑,道家說“食之長生”,因被視之為神草,並傳為陽山之神。到宋代,皇帝封之為“靈濟侯”,並賜廟額。之所以稱梁山,自東漢梁松征南有功,人民為紀念他在山上建廟,tll因廟名。所以,建於山上的古廟既稱“梁王廟”,亦稱“陽山廟”,據常德舊志,該廟“漢時郡人建,以祀陽山之神,以征南將軍梁松配享”。
唐朝詩人劉禹錫貶謫朗州曾游梁山,寫了《陽山廟觀賽神》詩,詩前小序說“梁松南征至此,遂為其神,在朗州”。全詩如下:
漢家都尉舊征蠻,血食如今配此山。
曲蓋幽深蒼松下,洞蕭愁絕翠屏間。
荊巫脈脈傳神語,野老娑娑起醉顏。
日落風塵廟門外,幾人連踏竹歌還。
明代詩人袁宏道的《竹枝詞?安鄉江乾阻風》詩多次提到梁山,其中第三首寫道:
武溪蔥翠獨稱梁,正望黃山一點蒼。
三日風頭兩日雨,謝公昨日拜梁王。
詩中的謝公,即安鄉黃山謝公墓的墓主,也是該山忠濟廟的配享者,有謝晦、謝純、謝麟之爭,究竟是誰,拙著《芷蘭春秋》有考證,此處不論。詩中的梁王,當指梁山神梁松。相傳唐時武陵大旱,百姓禱於粱山,梁王轉向上帝求告,乃降甘霖。梁王因此而要作表感謝上帝,但苦於無人代筆。正好此時有位洛陽的書生寓居常德城,於是梁王勾其魂魄,令其作表。表章草擬完畢後,梁王又勾攝居住此城的一位善於書法的僧人的魂魄,令其謄正。梁王呈表感謝上帝之後,設宴酬謝為此事出力的書生和僧人。在席E,梁王因書生名“史松”與自己“梁松”同名而犯諱,故請書生更名而叫“史扈”。此時,書生才知道梁王原來就是東漢虎賁中郎將梁松。書生史扈感慨頗多,賦詩一首:
南國賢王夜宴時,殿前高下正威儀。
鸞簫細逐歌喉轉,鼉鼓輕敲舞袖垂。
煙裊金爐香旖旎,紗籠銀燭影參差。
今宵得遇稀奇事,深愧壘無絕妙辭。
僧人不甘落後,接著也吟了一首詩,其中有“酬筆頻揮彪虎走,須臾數字大如斗”之句。書生一覺睡醒,口中似存濃醇的酒香,大惑不解。天剛明,他急急忙忙去拜會和尚,和尚與他同樣,睡醒後也覺得是剛從宴會中回來,兩人做的是一樣的夢。
上述故事很明顯的是歌頌梁松為民辦事.深受人民愛戴。陽山廟毫無疑問祭祀的是梁松。但到明嘉靖年間,武陵郡守陸螂對此提出疑義,認為這是“淫祀”,梁松凶私怨誣陷新息侯馬援,是“陷害忠良”的奸佞,主張毀掉梁王廟。當時也有主張保留者,但廟主易人,認為祭祀的梁松不是東漢的中郎將,而是唐朝的狀元公梁崧。他“治武陵,曾減郡稅,母病歸養,郡人追之,及渡,留所乘白馬,因以名渡。所祀者此人,以為漢梁松誤也。”我仍堅持陽山所祀者為梁松,理由有二:第一,老百姓修廟祭祀,沒有顧及馬、梁之間的恩怨,誰有功於地方和人民,就頂禮謨拜。古代常德不僅有梁王廟,也有祭祀馬援的伏波神祠。不過,據我推測,梁王廟可能在前,因為馬援死後二十年一直蒙冤,而在這段時間梁松卻官場得志,“寵幸莫比”,光武帝駕崩後他還曾“受遺詔輔政”,說不定梁松在生時地方上就曾建廟祭祀,被人神化。梁松雖未善終,人民卻沒有因此而當風派。更何況梁氏家族經久不衰。其弟梁竦,曾濟沅湘,說不定還到過常德,雖懷才不遇,但其女為漢章帝的貴人,所生兒子為漢和帝。竇後去世,恢復梁竦的皇親地位,其家族不少人被封侯。第二,梁松受命於危難之際,確實做了一些有益於民的事情。馬援壺頭兵困,染疾身亡,梁松接任,“自是蠻夷遠遁,邊境安寧,黎民受惠”。考諸史乘,梁松所做善後工作主要有:將武陵郡治由辰陽的義陵東遷到臨沅的張若城(即今常德古城),並對城池進行擴修和加固;在馬援征五溪的初戰之地l臨鄉(今桃源興隆街鄉一帶地區)新置沅南縣.此為桃源建縣之始。這些措施,有利於一郡政治中心的安全和穩固,有利於協調郡內蠻漢關係和保護漢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利益。元朝的統治者對梁松褒獎有加,甚至加封為“漢南征將軍梁松之神”,規定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由地方官府率領百姓設壇祭祀。不難看出,這是從消弭民族矛盾有利於階級統治出發的,因為梁松是蠻漢都接受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