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學名: | Phaloria liangi Xie et Zheng,2003 |
中文名: | 梁氏亮蟋 |
中文拼音: | LIANGSHILIANGXI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未知 |
原始屬名 | 未知 |
模式標本產地 | 廣東封開黑石頂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武漢工業學院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形態特徵
體長18.6mm;前胸背板長2.8mm;前翅長15.3mm,寬8.4mm;鏡膜長5.0mm,寬6.7mm;後足腿節長14mm;後足脛節長13.3mm;觸角殘。
雄性體扁平,黃褐色,雜有黑褐色斑紋。頭小.下口式,額突略寬於觸角柄節。額突和頭頂黃褐色,雜有4條黑褐色縱紋.其中2條自額突伸至頭頂後緣.中部各圍1環形黃褐色斑紋;另2條自觸角基部伸至頭頂後緣。額突被長纖毛,頭頂被微毛。複眼後方頰區黑色,被徽毛。複眼黑色,側向突出。觸角黃褐色.細長.柄節後方具生白色斑紋,單眼黃褐色,呈三角形排列;中一單眼位於額突端緣線上。顏面密被微毛,黃褐色,中部隆起呈平板狀,兩側具平行的黑色縱紋。額唇基溝平直。複眼中下後方頰區黃褐色,雜有黑色斑紋唇基區、口側區及口器部位黃褐色,後唇基兩側、上顎基部兩側及上唇端部各具1個黑色斑紋。下顎須細長,黃褐色,第3節長於第4節,第5節最長,呈斧狀。下唇須短小,黃褐色,端節呈斧狀。
前胸背板密被微毛,前、後緣平直,前緣被長毛;背區褐色,雜有黑色和黃色斑紋,凹凸不平,中部略凹陷,背中縱溝前2/3段明顯;側區前下緣圓弧形,明顯向外伸展,下緣後放一明顯鎰縮:側區褐色,中央自前向後有1條黃色縱紋。前翅黃褐色,密被黃白色微毛,略透明,寬大,超過腹部末端;鏡膜寬大於長,前、後緣均呈圓弧形,內具2條分脈,基部1條略直,端部1條略呈弧形:索脈3條第1索脈以2條斜橫脈分別與鏡膜的基內角和后角相連,第2索脈弧形,第3索脈呈直線;斜脈9條,前3條短小,都從Cu2拐角處分出,第4條近拐角處分出,後5條長而平直且基部靠近;Cu2拐角呈直角;端域短,翅脈不清晰、模糊、排列不規則,雜有大量褐色斑紋;側區黃褐色,M脈與R脈間具8- 9條橫脈,Sc脈具21一22條分枝。後翅黑褐色,與前翅等長。3對胸足密被微毛。前足和中足黃白色,雜有黑褐色斑紋:斑紋位於腿節基部、中部和端部,脛節基部、中部和端部,基跗節端部和第2跗節;脛節具2枚端距;基跗節略短於第1,2節之和。後足黃白色,雜有褐色斑紋;腿節外側基部斑紋排列成斜向縱紋;外側中部、近端部和內側中部及端部,脛節基部、端部和所有背距基部,基跗節端部和第2跗節均雜有褐色斑紋;脛節背緣從基部到端部具細刺,刺間具長背距,內、外側各具4枚,背距被長纖毛;脛節具端距6枚:外側3枚較短,中端距約是上、下位端距的2倍;內側3枚較長,上位端距長於中位端距,下位端距最短。基跗節長於第2,3節之和,基跗節被纖毛,背面具4個黑色刺,端距2枚。體軀腹面黃褐色。腹部末節腹向彎曲向前。尾須黃褐色,被長纖毛。陽莖基背片膜質,兩後側臂骨質且端部分叉;陽莖基側突骨化且具細齒;陽莖基外葉內緣具細齒;陽莖基內葉高度癒合,呈H型;陽莖端刺細長,前端分叉,後端伸達陽莖基外葉前端間;新月桿細長且前端癒合。
分布地區
廣東省
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
廣東省肇慶市
廣東省肇慶市封開黑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