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村[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梁家村]

梁家村[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梁家村]

梁家村現位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政府駐地南2.5公里處,北距王集村1.5公里,南距三合0.5公里,東鄰沾利河,西距大王村0.5公里。全村五保戶9戶,重殘貧困戶4戶,每年救濟1000元;70歲以上老人10人,每人年補助金額360元。住房貧困戶現住安居房的10戶,20間。

基本情況

梁家村[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梁家村] 梁家村[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梁家村]

梁家村現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南2.5公里處,北距王集村1.5公里,南距三合0.5公里,東鄰沾利河,西距大王村0.5公里。全村區域面積5000畝,其中耕地面積1400畝,果園1400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335戶,總人口1085人,其中男性650人,女性435人。

生活狀況

解放後,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全村有 30%戶住上磚瓦房,98%戶有電視機,10%戶有電冰櫃,15%戶用上洗衣機,有 66%戶安裝了固定電話,90%的戶有手機,50%戶有機車,20%的戶有三輪車,轎車3輛,客貨車6輛,少量家庭購入電腦。

文化教育

1962年創辦河王國小,學校占地面積 18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校舍10間,設國小五個班。1999年將該村適齡學生轉至大山聯校就讀,入學率達到100%,1999年建幼稚園。

隨著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由上級政府投資60000元,建造了村文化大院,設有村委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室、圖書室(藏書情況)、黨員電教室。

衛生醫療

2001年實行合作醫療,建衛生所,備有常有藥品,周振海任衛生員,“文革”時稱“赤腳醫生”。

村內體育設施配備情況,村民參加鄉及鄉以上體育比賽情況。

計畫生育

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以下。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112人,全年出生數50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6%,獨生子女領證率100%。年死亡數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呈負數。

社會保障

1992年開始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全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270人,占村人口的56%,參加其他保險50人,占村人口10%。自2002年起,村民就醫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達到90%以上。全村五保戶9戶,重殘貧困戶4戶,每年救濟1000元;70歲以上老人10人,每人年補助金額360元。住房貧困戶現住安居房的10戶,20間。

經濟產業

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土地荒鹼程度高、地面高窪不等,旱不能澆、澇不能排,民眾年年靠天吃飯,解放後人民生活曾一度困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尤其是河口區成立以來,該村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進行了土地整平、溝渠路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做到了土地旱能澆、澇能排,從而徹底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使該村村民經濟逐步發展,人民收入逐年增加。從1987年起梁家在全區又率先發展起林果種植業,目前林果種植面積已基本穩定在1400畝,占全村可耕地面積的50%。成為全村主要經濟支柱。是梁家村民眾致富主要渠道。在林果種植形成規模後,梁家村民眾又在黨支部、村委會的帶動下發展起了鹽場、養殖、塑膠製品加工等數十個項目,全村經濟發形成了以林果生產為龍頭,農、工、商貿流通競相發展良好局面。

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00元。

村史簡介

梁家村村莊歷史:1910年,無棣縣梁正王村梁振澤遷此定居故取名梁家村,後為防土匪在村莊周圍修建了圍牆,所以又稱梁家圍子。1956年合作化。同年1月成立互助組;56年2月成立初級社;1957年2月成立高級社;1958年8月與大王村合併成立生產大隊下設三個生產隊;1963年與大王村分離。1968年6月成立革委會;1971年6月恢復生產大隊;1984年12月成立村委會。

1983年8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12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梁家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委員2人,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衛、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1993年12月起,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由村民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大事記

1988年獲市級文明單位;

1989年市級先進黨支部;

1989年6月區級先進黨支部;

1992年市級雙文明村;

1992年市文明單位;

1994年市級林業生產先進村;

1994年河口區先進黨支部;

1994年市級民兵帶建先進單位;

1995年東營市村民自治模範單位;

1995年市級文明單位;

1995年區級十佳文明村

1996年全區十佳文明文化大院;

2003年全區五好黨支部。

婦救會

1956年6月,梁家村成立王雲山為會長的婦救會(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1986年改稱婦代會;84年起,婦代會主任由村民委員會委員兼任,主要負責婦女、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婦代會在黨支部領導下,帶領婦女民眾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推進計畫生育、振興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半邊天作用。

農救會

農救會是“農民抗日救國聯合會”的簡稱,是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農村中民眾性組織。梁家村農救會成立於1942年,朱子章擔任會長,總計會員180餘人。農救會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農民進行抗日,進行減租減息,反霸鬥爭和生產運動。建國後,農救會改稱農協,又稱農會或農民協會。譚友成曾任梁家村農會主任。農會組織作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機關”,1950—1951年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負責發動民眾,評定劃分階級成分,分配土地,恢復發展生產。1952年末,隨著土地改革地完成,農民協會解體,活動終止。

196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後,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亦稱“小四清”(清賬目、清物資、清工分、清現金)。1964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貧下中農協會組織條例(草案)》印發全國。全國各地紛紛成立貧下中農協會。同年10月梁家村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組織,簡稱貧協。大隊設貧協主任,生產隊設貧協小組。職責是配合社教工作隊開展“四清”運動,揭露幹部中的“四不清”問題。譚友成、巴金升、曹江平先後擔任貧協主任。1980年前後,貧協機構解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