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行書詩頁

梁啓超行書詩頁

梁啓超行書詩頁,明代文物,是梁啓超的一幅書法作品。

【名稱】梁啓超行書詩
【類別】中國書法
【年代】現代
【作者】梁啓超
【簡介】
紙本,縱 24厘米,橫34.5厘米。
著名書法家孫伯翔前些年曾說過這樣的話:“就書法而論,康有為的成就要比梁啓超高。”理由是康有為用筆老辣,氣勢逼人,頗有開宗立派的氣魄。但近兩年他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梁啓超的書法成就並不遜色其師,甚至已經超過其師,最起碼是並駕齊驅。孫先生的這種認識是客觀的。因為梁啓超固然沒有康有為那種山林之氣,但他在書法中所表現出來的廟堂之氣則是康有為不能望其項背的。
梁啓超的書法是典型的文人書法,看似中規人矩,實則處處用心,具有一種溫和、含蓄而又剛健、遒勁的美感。
這裡欣賞到的他書寫的行書詩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這件總題為《半山絕句》的作品,包括“金陵即事”、“烏塘”、“午枕”、“題畫扇”、“清明”五首七言絕句,縱 24厘米,橫34.5厘米,通篇給人的印象是下筆一絲不苟,筆筆有交代,且靈活多變,處處見神采。更令人欽佩的是,作品雖然篇幅不大,字數較多,卻是始終如一,首尾呼應,神完氣足。’’從書鳳上看,這件作品明顯受到唐楷(尤其是顏真卿的楷書)以及北魏墓誌的影響。如第三行的“開”字、第六行的“烏”、“行”二字,直接取法顏真卿,用筆圓渾,結體舒展;而第三行的“柴”、“橋”、“分”三字,第七行的“岡”字,第十一行的“畫”字等,則直取北朝,只不過是泯除了魏碑的稜角和方折的痕跡,變得更為圓潤和純熟。在書寫過程中,梁啓超既注意到了行筆的輕重緩急,又注意到了前後的銜接和搭配,通篇看來,字與字之間、筆畫與筆畫之間沒有大的起伏,但細加觀察就可以看出,無論是字與字之間,還是筆畫與筆畫之間,都有著細微的變化:行筆有的重拙,有的空靈;結構有的嚴密,有的疏朗。而且,結體看似乎正,實乃險絕,作者靠著隨時調整達到了整幅作品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這件作品,既表現了梁啓超深厚的傳統功力,也表現了梁啓超豐厚的學識修養。由此看來,書法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取決於技巧,而是取決於書法家的個人修養和境界。
梁啓超(1873—1929),生於廣東新會,字卓如,號任公、飲冰室主人等,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890年起從學康有為,協助進行變法理論的著述和編校工作。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後逃亡日本,創辦《清議報》,宣傳改良,主張保皇。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財政總長。晚年專心學問,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一生博聞強記,勤於治學,著述甚車,成就斐然,堪稱於學無所不窺、於論無所不及,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約一千四百萬字。其書法取法高古,師宗漢魏,尤重北朝。平生所藏碑帖甚夥川缶寫漢魏碑刻甚勤,所書具有濃郁的書卷氣和儒雅之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