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地

桑梓地,本意為我國古代種植桑樹和梓樹的地方。因古時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久而久之,將桑梓地喻為“故鄉”。一談桑梓地就是指故鄉。早在東漢時期就有記載。而今已習以為常。正是因為桑樹和梓樹與人們衣、食、住、行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代的人們經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植桑栽梓,而且人們對父母先輩所栽植的桑樹和梓樹也往往心懷敬意。這一點從漢末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一文中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肅恭”這句話中可得到印證。

基本內容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詩經·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世先生同在鄉桑梓。——《儒林外史》

《詩·小雅·小弁》記載:“淮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見了桑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後世即以桑梓作為家鄉的代稱。如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聞黃驪詩》中就有“鄉禽何事亦來此,今我生心憶桑梓”的感傷之句。

桑梓sāng zǐ——代指家鄉、故鄉。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來人們就用物代處所,用“桑梓”代稱家鄉。讚揚某人為家鄉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詳細解釋

在漢語中,“桑梓”一詞經常被人們用來代稱“故鄉”。這一用法最遲在東漢時期就已形成,因為東漢張衡在其《南都賦》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歸里焉。”

在我國古代桑、梓是與人們的生活關係極為密切的兩種樹。桑樹的葉可以用來養蠶,果可以食用和釀酒,樹幹及枝條可以用來製造器具,皮可以用來造紙,葉、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藥。而梓樹的嫩葉可食,皮是一種中藥(名為梓白皮),木材輕軟耐朽,是製作家具、樂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樹是一種速生樹種,在古代還常被作為薪炭用材。正是因為桑樹和梓樹與人們衣、食、住、行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代的人們經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植桑栽梓,而且人們對父母先輩所栽植的桑樹和梓樹也往往心懷敬意。如:《詩·小雅·小弁》中即有句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朱熹集傳:“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牆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除此之外,在我國古代,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經常栽種梓樹(如:《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劍自刎前曾對使者說過這樣的話:“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這一點從漢末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一文中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肅恭”這句話中可得到印證。這是因為在古人的心目中,分枝再生能力極強的桑樹和生長快速、材質優良的梓樹都是生命之樹,人們將它們視為靈木。

由於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樹和梓樹就成了故鄉的象徵,“桑梓”也就成了故鄉的代名詞。如:三國時期的女詩人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一說為託名之作)即有句云:“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思親賦》和南朝詩人謝靈運的《孝感賦》中亦分別有句云:“悲桑梓之悠曠,愧丞嘗之弗營”、“戀丘墳而縈心,憂桑梓而零淚”。這一用法在唐代的詩文中更為常見,如:“永懷桑梓邑,衰老若為還”(李德裕《早春至言禪公法堂憶平泉別業(金陵作)》、“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柳宗元《聞黃鸝》)、“謝病始告歸,依依入桑梓”(王維一作盧象詩‘《休假還舊業便使》

近代最著名的當屬毛澤東寫於1909年的詩,題目是《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