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問津圖

桃園問津圖

《桃園問津圖》是清代畫家任預的一幅山水畫,現藏於南京博物館。


《桃園問津圖》
清 任預 金箋水墨設色 縱64.1厘米 34.5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中國人物畫歷史悠久,形成了它獨特的傳統。對於人物美的認識與表現,一般不留意於人體美,而側重“神識風采”之美。有傳神、寫真、寫心、肖品,即通過人物內在本質的外形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不同人物的性格、個性與內心世界,同時也揭示其品格,反映其社會屬性,並給以或嘗試新的審美判斷。任預的此幅人物畫在傳神寫真方面具有很高的水準。

桃園問津圖

桃園問津圖
作者: 任頤
創作年代:1886
規格:117.5×47.4cm
材質:紙本水墨設色
作品簡介
任頤(1840-1896),初名潤,字小樓,後字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是我國近代傑出畫家。其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重視繼承傳統,吸收西畫的速寫、設色等技法,形成風姿多采的獨特畫風。在“四任” (任熊、任薰、任頤、任預)之中成就最為突出,當之無愧為近百年海上畫派之巨擘。
此圖畫一老者在桃花盛開,奇石山景,雲水同源之境中狀似迷途問路。後襯桃樹數枝,隨風勢偏於左側。人物居中,肋攜長楫,身著長袍,白鬢長須,仰面向左眺望,用沒骨法分點面目,遠視奕奕如生。筆法流暢自由,線條富於變化,在陳老蓮剛勁的基礎上增添了飄逸靈動成分,使之剛中帶柔,更為有效地發揮了毛筆靈活便利的特性。圖中人物注意了面部明暗體積關係的刻畫,但主要部位仍然以準確肯定、抒寫性線條捕捉對象之神,只在五官的結構轉折處,稍加烘染,增加了畫面厚重感。為了使整體畫面統一,在人物衣紋線條下方輔之以淡墨皴染,使之筆法協調一致,將中西繪畫的優勢在其畫中得到充分發揮。衣紋的疏密處理綿韌、灑落、富有節奏韻律感,筆墨語言的價值和主觀傾向被突顯出來,給人以優美的藝術享受,這不僅反映出任伯年聰穎的藝術才情和對水墨運用的敏感性,從一個側面也彰顯了中國繪畫的審美品格。
款署:“光緒丙戌中秋後二日,山陰任頤伯年甫。”鈐印:任伯年(白文)、任頤伯年(白文)、得自在禪(白文),鑑藏印:錢鏡塘鑑定任伯年真跡之印(朱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