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口村

桃口村

桃口村是天津市北辰區北倉鎮下轄的一個村莊。

位置

天津市北辰區北倉鎮桃口村,位於北辰區北運河畔右岸、古驛道旁。原名桃花口,後簡稱桃口。北臨屈家店村,東臨李家嘴村,東南臨王秦莊村。行政區劃代碼是120113101212。

歷史

元初即有人定居,因河畔廣植桃樹而得名,成為津北一景。《津門詩鈔》卷二十四引《念堂詩話》中說:“天津北三十里,地名桃花口,早在元朝就廣植桃樹,每逢臘盡春回,桃花盛開,飄粉流丹,香沁十里。”元代詩人曾有“昨日臨清賣葦回,今日販魚桃花口”的詩句,使桃口成為境內見諸史籍最早的村名,並說明元代中期桃口已成商販聚散之地。至今境內還流傳著“先有桃口,後有漢口(溝)”的說法,亦從不同側面證明桃口是津北古村。

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在桃口設驛鋪,是專供傳遞軍政要文的差人中途換馬及休息之處。《天津府志》載,桃花口驛鋪為天津縣5個鋪遞之一,有鋪司4名,每名鋪司每月給銀5錢。盛時有馬10餘匹、馬夫數人、負責傳遞的司兵17人。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桃口設有淺鋪,是直隸天津右衛10個淺鋪之一。

明清時期,桃口已成遠近聞名的水陸碼頭。清初著名史學家談遷在《北游錄》中,曾多次提到“桃花口”和“桃花渡”。《續天津縣誌》作者吳惠元則稱桃花口為桃花店,可想當時村中店鋪之多、規模之大,一定是人煙密集、青帆點點,“酒旗風影向人斜,畫意猶存點點霞”,繁盛一時。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桃口建有義倉。義倉是民間儲存備賑的糧倉,由民間籌建管理,官方監督。每倉建房3間,可儲谷千石。每年農曆十月,由村民捐獻,糧種、數量不限。每年農曆三月青黃不接時開倉,將所存積穀半數借出。民國時期,義倉停辦。

桃花口是津門勝景,歷代文人墨客在境內留下的詩詞歌賦中以其最多。“午過潮痕寸寸生,郵亭長短數歸程”“柳色半黃春半露,行人正到桃花渡”等名句,不僅意境美,而且頗具史學價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北運河停止漕運,改由鐵路和陸路運輸。1922年,運河左岸的京津大道通車,桃口村日漸衰落,村民以務農為主。改革開放後,村民生活日漸富裕。1997年,該村進入天津市級小康村行列。

現狀

村成南北長方形,有南北街2條,面積42305平方米,至2000年,居民150戶,421人,村民小組2個。耕地308畝。糧食總產62噸,蔬菜總產1037噸,農業總產值125萬元;企業7家,主產大理石板等,產值1955萬元,固定資產原值632萬元。人均純收人4318元,人均農居12.60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