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相傳古時,藻溪鎮桂芳村所在的位置,那時還只有幾戶零散的人家,也沒有形成村落。當時人們剛建造好一座橋,正愁著取名時,忽然發現橋頭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樹,空氣中傳來陣陣芳香,於是人們就把這座橋命名為桂芳橋。 如今,經過兩次重修的桂芳橋依然屹立在村里,和“太極洞”一起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因家家戶戶辦絲織業而成為臨安致富典型,並引起了時任浙江省委書記鐵瑛親臨桂芳村視察私人綢廠而聞名遐邇於市內外。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省內興辦私企(綢廠)最早發源地之一。本村境內南天目山為解放初期上海四大名醫之一法海喇嘛的隱居地及墓葬地。
建築歷史
桂芳橋始建年代無考,但推測為唐宋年間就有此橋,歷代多有毀建,清代就有康熙四十二年、道光十八年修建過,現存古橋為清鹹豐甲寅年(公元1854年)重建。為單孔石拱橋。原是杭州至安徽的古道必經之路。2003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村內有一處民宅曰"天台寄廬"四字是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原西泠印社秘書長呂國璋及臨安市書法協會主席方誌恩等三位大師分別為此宅題名。呂國璋手書"天台寄廬"屋匾取自600多年樹齡紅楓古樹用一整塊(長2.6米、寬1.06米、厚0.1米)原木板打造,由著名雕刻家杜鎮華刻,堪稱桂芳一寶.其中另外一處民宅“積厚居”後院的“知青梅”由原杭州下放知識青年宓素娟女士種,而且原臨安市政協秘書長、《臨安市志》主編、臨安市書協副主席王建華先生聽說此事,親自為此梅題名並立碑一塊。本村更是詩人蘇東坡作《於潛女》的原創地。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春東坡在杭州任通判時巡行屬縣富陽、新城再到於潛觀政(視察),回杭途中經過桂芳橋地段時口渴曾喝過路旁的緒香井水並巧遇一採桑女即興而作。
目前狀態
經過千百年歷史滄桑,此井已毀,本村村民許允成為恢復古蹟,於2001年初開始在原古井遺址上重修。經過三年業餘時間於2004年手工刻成。因在井內外刻有百家姓、二十四節氣、農諺等1088個字而譽為“千字井”、江南第一井等。曾被新華社、浙江電視台、今日早報、都市快報等中央、省市數十家媒體報導或轉載。2005年此井入選《臨安年鑑》,由中央電視台《尋寶》欄目鑒寶專家賈文忠先生及書法家許樂平、高金聲分別為此井題名,中國著名書法家呂國璋、方誌恩也為此井題詞“千字奇井,名聞江南”,"倚井思源,緒香流芳".從而更使此井聲名遠播省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