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吹簫人去

桂影,桂花樹的影子。 《桂枝香・吹簫人去》是南宋劉辰翁的一首詞,在中秋佳節之際,回憶團圓,顯示出了詞人淡淡的憂傷。 作者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宋亡不仕。

概述

《桂枝香・吹簫人去》是南宋劉辰翁的一首關於中秋的詞,這首詞運用了對比的方法,寫出了對親人的思念,渴望團圓的心情。

作品原文

桂枝香・吹簫人去

【南宋】劉辰翁
吹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東望鞭芙縹緲,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橫江夢,倚危檣,參差曾賦。茫茫角動,回舟盡興,未驚鷗鷺。
情知道、明年何處。漫待客黃樓,塵波前度。二十四橋,頗有杜書記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東路。人間俯仰,悲歡何限,團圓如故。

詞牌來源

《桂枝香》又名《疏簾淡月》
據毛先舒《填詞名解》記載:《桂枝香》這個詞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謙到長安參加殿試後,和同伴們到風月場所的平康里嫖宿時,有黃門來報喜說他高中狀元。裴思謙一手抱著美人,一手拿著狀元證書,高興得不知東西南北了。第二天清晨,詩性大發,賦詩一首:“銀�斜背解鳴�,小語低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桂枝香。”《桂枝香》這個詞牌名便是來源於此。但《桂枝香》的取意,還是與古老的月中桂樹天外香的傳說有關。
傳說在冰魄銀蟾的月亮上有一顆高大的桂樹,枝繁葉茂,四季飄香。有一年,玉皇大帝想翻蓋天上的凌霄殿,卻缺少一根棟樑,此時他忽然看見了月亮里那棵大桂樹,於是選派在西河得道成仙的吳剛去砍那棵月中桂。但吳剛卻未能砍倒月亮里的大桂樹,那棵大桂樹反而越長越精神,香風從天上一直飄到人間,給世人帶來無盡的遐想和綺思,也給文人們帶來說不完的話題。
唐代詩人宋之問(約656―712年)為之吟道:“桂子中天落,天香雲外飄。”白居易(772―846)則詩云:“偃蹇月中桂,結根依青天。”於是在宋代有人便依此意,創製了《桂枝香》這個詞牌。

注釋譯文

注釋

桂枝香:《桂枝香》又名《疏簾淡月》。
桂影,桂花樹的影子。
使君:漢代稱“刺使”: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漢代以後用作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角巾:借指隱士或布衣。
俯仰:低頭和抬頭,比喻很短的時間。

譯文

吹簫的人已經走了,但桂花樹的影子徘徊著。收成不好的年歲承接著甘露,向東望去縹緲的荷花池,仿佛注入了寒光。去年在半夜夢見橫在江上。依靠著高的桅桿,長短不齊的詩賦。茫茫地攪動著,盡興返回,沒有驚動鷗鷺。
誰知道明年在哪裡?慢慢地在等待黃鶴樓的友人,一直漂泊在外度過前半生。二十四橋,還記得杜書記嗎?二個字,三個字,字字都是這樣,看看刺史,東路的布衣。抬頭低頭的人間,悲傷怎樣受到限制,團圓跟原來一樣。

創作背景

劉辰翁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詞作方面。劉辰翁的詞屬豪放風格,受蘇東坡辛棄疾的影響很深。辰翁的詞對蘇辛詞派既是發揚又有創新,兼熔蘇辛,揚其之長,使詞風有蘇辛之色,又不流於輕浮,形成自己獨有的清空疏越之氣,對元明詞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262年(景定三年)登進士第。因與權臣不合,以母老為由請為濂溪書院山長。

原文鑑賞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
《桂枝香・吹簫人去》是南宋劉辰翁的一首詞,在中秋佳節之際,回憶團圓,顯示出了詞人淡淡的憂傷。
中秋之日,月圓人離,不免傷懷。作者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宋亡不仕。本文通過寫景、抒情的雙重手法對這團圓之日進行描繪,通過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國破家散的心酸感受。
詞的上片寫景,描寫了中秋月夜。
下片抒情,聯想到明年到何處,進行了人與人的對比,寫出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對親人的思念,更是對親人團圓的一種渴盼。

作者簡介

劉辰翁 (1232-1297)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曾入太學,1262年(理宗景定三年)廷試對策,因忤權要賈似道,置於丙等。曾任濂溪書院山長。宋亡不仕,隱居而終。
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天下同文集》等書所錄,輯為十卷,另有《須溪先生四景詩集》傳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義錄》卷一六有傳。存詞300餘首。其現存作品大致情況是:文249篇,詩205篇,詞358篇,計812篇,數量僅為《須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劉辰翁還是一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一生勤於批點,所掇點者為:《班馬異同評》三十五卷、《校點韋蘇州集》十卷、《批點孟浩然集》三卷、《批點選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評點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詞學批評思想,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生年據《須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紹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據《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須溪墓》,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