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陽散寒應兼顧,脈浮虛澀是其應。
組成
桂枝(去皮)四兩,附子(炮,去皮)三枚,生薑(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
用法用量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日三次。
功用
1.《醫門法律》:祛風溫經,助陽化濕。
2.《金鑒》:溫散其風濕,從表而解。
主治
1.《傷寒論》: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2.《傷寒論方解》:惡寒發熱,四肢掣痛,難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臍下悸。
方義
方中桂枝散風寒,通經絡,附子祛風除濕,溫經散寒,二藥相配,散風寒濕邪而止痹痛;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甘草補脾和中。五味合用,共奏溫經散寒,祛風勝濕之功。
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傷寒論》:“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方論選錄
1.《註解傷寒論》:“不嘔不渴,里無邪也;脈得浮虛而澀,身有疼煩,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以散表中風濕。風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姜、棗辛甘,行營衛、通津液,以和表也。”
2.《傷寒論類方》:“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但彼桂枝用三兩,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後脈促、胸滿之症;此桂枝加一兩,附子加二枚,以治風濕身疼、脈浮澀之症。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異,分兩之不可忽如此,義亦精矣。”
3.《傷寒論方解》:“加桂、附,是因沖逆、惡寒、身體煩疼、四肢掣痛諸症較重的關係。桂枝、甘草與大棗同用,可以平沖逆,能治心下悸或臍下悸;桂枝、甘草與生薑同用,辛甘發散,能解表而散水氣,以防水漬入胃。附子如只用一枚的小劑量,那只是為回陽設;如用到二枚或三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溫經止痛了。”
各家論述
1.成無己:風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姜棗辛甘,行營衛,通津液,以和表也。(《註解傷寒論》)
2.方有執:桂枝附子湯者,即上篇之甘草附子湯以姜,棗易術之變制也。去術者,以寒本無汗,不似風之自汗而濕多也;用姜、棗者,以寒屬陰,不如風陽之能食也,然去彼取此雖少殊,而其所以散風除濕則均耳。(《傷寒論條辨》)
3.柯 ?琴:桂枝附子湯,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彼治下後脈促胸滿而微惡寒,是病在半表,仍當是桂枝為君,加附子為佐。此風寒濕相合而搏於表,當從君君臣臣之制,則桂、附並重可知。(《傷寒論來蘇集·傷寒附翼》)
4.曹穎甫:“病情至此,非重用透發肌理之桂枝,不足以疏外風;非重用善走之附子,不足以行里濕;外加生薑、甘草、大棗以扶脾而暢中,使之由里達表,而風濕解矣。(《傷寒發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