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梅蘭希頓(1497~1560) 德意志宗教改革家、人文主義者。生於巴登。原名斯瓦爾茲德。
主要經歷
先後就讀於海德堡和杜賓根大學。1518年經舅父路希林介紹到維登堡大學教授希臘文。他在教學中宣傳人文主義思想,認為神學和社會的出路唯有回歸於古希臘、羅馬和基督。後被薩克森選侯任命為神學教授。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他積極回響,成為路德的得力助手。他主張捍衛聖經權威,把因信稱義作為新教的神學基石;反對教皇絕對權威;改革教士獨身制度;反對變體說,將彌撒改為聖餐。使路德的思想更加理性化、系統化。1519年出席萊比錫大會,參與路德同約翰·艾克的辯論。次年同卡特林娜·克拉普結婚,生有子女4人。1521年路德幽居瓦德堡,他出而領導德國宗教改革運動,並協助路德翻譯與注釋聖經。同年出版《教義要點》,系統闡述新教教義,為新教第一本“系統神學”著作。1523年路德同D.伊拉斯謨論戰時,他傾向伊拉斯謨,懷疑路德的意志論。他反對德國農民戰爭,反對暴力革命。1529年參加斯拜爾會議和馬爾堡會談,並多次代表路德同J.加爾文派和天主教會談判。1530年起草《奧格斯堡信綱》,是為路德宗的信仰綱要。1537年參與簽訂《施馬爾卡爾登條文》。1546年路德去世後,他成為路德宗的領導人,主要進行薩克森教會的組織工作。他首創新教“系統神學”和新教信經。他的聖經注釋完全突破了中世紀的框框。他通過編寫教材,培訓師資,改組柯林斯堡、耶拿、萊比錫、杜賓根、羅斯洛克等大學,更新了德國教育制度。他將德國的人文主義思想納入了宗教改革的軌道,並力圖調和科學和信仰。他還著有多種拉丁文希臘文的語法和修辭教科書。其晚年則充滿了矛盾和紛爭,與路德宗內部的保守派進行了一系列教義上的爭論。他的支持者被稱為“腓立派",在神學上採取溫和與折衷的立場。去世後葬在維登堡教堂路德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