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伯簋

格伯簋

格伯簋,為西周的盛食器,高31厘米。簋內鑄有銘文82字。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基本信息

文物規格

格伯簋,高23.5cm,寬30.8cm,重7.58kg。

外形特徵

格伯簋 格伯簋
圓腹,圈足,下有方座。二獸頭耳,耳下端似象鼻捲曲。器頸前後正中各鑄一凸起的獸頭,獸頭兩側飾夔紋和圓渦紋。腹部和方座四壁中心飾豎直紋,圈足飾連續的四瓣花和圓渦紋帶,方座四壁邊緣飾圓渦紋和竊曲紋,方座頂部四角飾獸面紋

刻錄銘文

格伯簋銘文拓片格伯簋銘文拓片
簋內底鑄有銘文9行83字:

唯正月初吉癸巳,王在成周。格伯爰良馬乘於倗生,厥貯三十田,則析。格“伯殹妊,厥從格伯甸殷,厥幼零”谷杜木谷菜,涉東門。厥書史戠武立盥成。鑄保簋,用典格伯田。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

銘文大意:在正月第一個吉日癸巳這一天,周王在國都成周。格伯從倗生那裡接受了四匹好馬,講定交換的價值是三十田,雙方剖木為憑證。格伯交付的是殹妊和仡,和甸殷崇地的田產,並在零谷和谷樹木為標記。書記官吏戠武建立了文書檔案,規定了界域。倗生鑄這件寶簋,用來登錄格伯的田產,後代子孫,萬年寶用。倗生家族的名號是“”。

該器的做器者實際是倗生,按通例應定名為倗生簋。故宮收藏的這件格伯簋中間缺17個字,系用同銘的其它器之銘文補足。

名詞解釋

夔紋

中國傳統的裝飾紋樣之一。夔,神話中形似龍的獸名。《莊子·秋水》中言:“夔憐蚿,蚿憐風。”釋文:“夔,一足獸也。……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竊曲紋

《呂氏春秋·適威》:“周鼎有竊曲(一作窮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總的特點是長帶形,兩端鉤曲,始見於西周晚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