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外營養的概念
除了根系以外,植物地上部分(莖、葉片、幼果等器官)也可以吸收少量礦質元素,這個過程稱為根外營養。由於在植物地上部分中葉片是吸收礦質元素的主要器官,所以又稱為葉片營養或葉面營養。農業生產中有時將一些速效性肥料直接噴施於植物地上部分,供植物吸收,這種施肥方法稱為根外施肥或葉面施肥。
根外對礦質養分的吸收
植物根外對礦質元素的吸收,主要是通過葉片的氣孔或莖表面的皮孔進入植物體內,也可通過植株體表的角質層進入植物體內。其吸收過程為:溶質通過擴散作用透過角質層孔道及氣孔內的細胞間隙進入自由空間到達表皮細胞外側壁,再經細胞壁中的外連絲結構到達表皮細胞的質膜,進而被轉移到細胞內部,最後到達莖、葉中的韌皮部。外連絲是外部營養物質進入植物體的重要通道,它遍布於表皮細胞、保衛細胞和副衛細胞的外圍。這些過程與離子進入根細胞無本質區別,也是一個與代謝有關的過程。當植物生理機能旺盛時,葉片吸收礦質養分的能力也增強。但是葉片對礦質養分的吸收和運轉速率比根快,植物能迅速和及時地得到所需的礦質養分。
影響根外營養的因素
根外施肥時營養物質進入植物體內部的數量與植物種類、葉片年齡以及外界環境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雙子葉植物葉表面積大,對溶質的吸收比單子葉植物多。幼嫩葉片由於角質層薄,溶質的吸收比成長葉片迅速。對成長葉,一般葉面表皮的角度層比葉背面厚些,所以葉背比葉面易於吸收。由於葉片吸收礦質鹽也是一個與代謝有關的過程,所以溫度下降,葉片吸收養分也慢。由於葉片只能吸收液體,如果溶液水分蒸發乾,溶質就不易透入葉片。溶液在葉面上的時間越長,吸收鹽的數量就越多,凡是影響液體蒸發的外界環境如風速、氣溫及大氣濕度等,都會影響葉片對營養元素的吸收量。因此,根外追肥的時間以選擇在早晨或傍晚較為理想(陰天例外)。溶液濃度宜在1.5%~2.0%以下,以免燒傷植物。
根外營養的特點與套用
根外施肥的優點:用量少、見效快(如葉噴尿素後在24 h內即有80%以上被吸收),可避免肥料被土壤固定或淋失等。
根外營養的套用:對於作物生長的特殊階段或在一些特殊環境條件下,根外施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在作物生長後期根系活力降低、吸收能力減弱時;②土壤結構差、根系生長不良;③某些元素易被土壤固定,有效性低;④矯治植株某些微量元素缺乏症;⑤植株因內部營養競爭而影響花果等器官的正常發育;⑥由於生長期間的自然災害(霜害、雹害、風害)和病蟲害,植株衰弱而急需恢復時等,可套用根外追肥以迅速滿足植物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根外施肥在農業生產上被廣泛採用。
根外施肥的不足:根外追肥進入植株的營養元素數量少,只是起補充和調節作用,而且噴施效果只在當年或生長季節中的某一時期內有效,所以不能完全代替土壤施肥,只有二者結合,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此外,根外噴施殺蟲劑(內吸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除草劑和抗蒸騰劑等措施,都是根據根外營養的原理進行的。由此可見,根外營養在農業生產中套用的比重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