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根七公,又稱庚七公:余德意(又名余德盛、余德基、余拱之、余從德、鐵承德),又名余屏,號必顯、其所,相傳是鐵木健第七子,生於元朝元仁宗延祐五年戊午年(1318年),娶妻歐陽氏、王氏(亦說:根七公餘屏雲遊四方,居所不定,先後娶周氏、肖氏、王氏、黃氏、歐陽氏、韓氏、楊氏、張氏八位夫人),卒於明朝建文帝建文四年壬午年(1402年),享年八十四歲,葬於原四川省仁壽縣石板廟鐵門坎正坡山(今四川省威遠縣越溪鎮發展村石板廟鐵門坎正坡山),據說同葬的還有其妻韓氏、楊氏。 公元2004年農曆甲申年閏二月十五日,其各房裔孫代表在四川省威遠縣越溪鎮發展村石板廟根七公餘德盛墓地為其復立墓碑(見附圖)。據說,重慶市長壽區也有根七公餘德盛墓。
相關傳聞及文獻記載
根七公餘屏字德盛,原蒙古籍,進士及第,官至吏部尚書,晉爵諫議大夫(待考:金代有諫院,設左、右諫議大夫、司諫。元朝擱置不設。明初洪武期間置諫議大夫及左右司諫,不久廢除),明洪武初自楚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遷蜀之仁壽縣,初居鳳山北罐(北觀)荒郊,實為避難住所,仍勤耕苦讀,後遇張知縣出獵鳳山,視余屏公非等閒,遂以女相許,並代署府衙行文事,娶張氏,生子玄唐。 余屏祖於明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秋,時已花甲,回首往事,感慨之餘,立石碑一塊親書七言絕句一首,“吾乃翰墨擎天柱,禍奔鳳頸隨浪流;七棲鳳翅北觀嶺,不貪蟒袍育園翁。”此碑於民國十年(1921年)由余姓族人發掘北觀嶺與人建宅而出土,後因國共戰亂而失蹤。
根七公餘屏字德盛,⑴娶肖氏,生子:余曰深、余曰潛、余曰淳、余曰綷四子。其三子余曰淳,曾任山東袞州府道台(註:分巡道或分守道,待考),後裔使用字輩:“曰芝賢耀祖應國正”。有曰字輩下傳八代余國思、余國泰、余國清、余國良等的後裔遷貴州省的遵義、納雍、盤縣、畢節、興仁、興義、大義、威寧等地;四川省的成都、筠連、長寧、興文、青神、仁壽、資陽、簡陽、樂山等地;雲南省的宣威、曲靖、霑益、富源、尋甸、會澤、巧家、東川、昭通、鎮雄、威信、騰衝、文山、廣南、麻栗坡等地;湖南省的湘東等地。⑵又雲娶王氏,生五子,余朝棠、余朝興、余朝宗、余朝定、余朝啟。其字派為:“朝子汶大,發文之維,都邦元為,聯朝洪萬,正大光明,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子孫繁衍,散居犍為、井研、樂山、眉山、彭縣等地,最低代已至32代。 ⑶又雲娶黃氏,後裔主居夾江,失考。⑷又雲娶歐陽氏、韓氏、楊氏,後裔主居四川仁壽縣境內,其主支從12代起序字派:“統大希萬子,守應成起懷,能安正和瑞,興鳳圖才學,思達道文光,翊良謨太……”。⑸又雲娶張氏,生子余玄唐。 根七公餘屏的五代孫余昭舜出任提督年間排家譜字輩十代為“登載捷若承,志可輔乾坤”。後裔現居龍河灣招家岩,長堰鎮長堰村,獅子村。也有遷居貴州省、雲南省、四川省鍵為縣的。 根七公餘屏傳八代至余正能,娶王氏生八子:余伯金、余伯玉、余伯珍、余伯珠、余伯璉、余伯麒、余伯麟、余伯鳳。余伯金於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從四川省仁壽縣移居雲南省鎮雄古芒部,議定字輩:“金洪枝茂啟,應文仕鳳元,從思登正德,大廷瑞慶聯”。四川省長寧縣銅鑼鄉新田灣余伯金九代孫余朝鳳支系字派:“金洪枝茂啟,應文仕鳳元,定開光顯秀,世遠景昌繁”。余伯金之曾孫排字輩“旺、茂、鰲、興、才、商、璜、龍、虎、通”十房後裔繁盛,散居雲南鎮雄、威信、宣威、霑益,貴州遵義、畢節、興義、大方,四川長寧、興文、珙縣、筠連等地,傳承清晰,世序不亂,最低代已至37代。
傳說根七公餘德意兄妹共十人。鐵木健生九子一女,鐵氏九子一女改名前後:
秀一公鐵承良改余德元,又名清,德望。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江南江西。
秀二公鐵承勛改余德朝,又名貞,德弘。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四川嘉定、峨眉、洪雅、樂山。
秀三公鐵承摸改余德貞,又名醇,德善。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四川成都、華陽。
秀四公鐵承猷改余德輔,又名和,德隆。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四川溫江、郫縣、漢州(廣漢)。
根五公鐵承業改余德弼,又名藩,德盛。元進士授刑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宜賓、順慶、南溪。
根六公鐵承烈改余德有,又名垣,德成。元進士授兵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青神、眉州。
根七公鐵承德改余德意,又名屏,德基。元進士授吏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夾江、井研、仁壽。
根八公鐵承光改余德自,又名翰,德榮。元進士授戶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遂寧、重慶、夔州府。
根九公鐵承英改余德興,又名芳。元進士授禮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榮縣、威遠、富順、犍為。
根十公(鐵金蓮又名壽英,木健女。贅婿祝鰲,更名金溶,又改姓余,名余伯,字德仙,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子孫傳於四川中江、長壽、成都。(傳聞出自明代成化初年、兵部尚書餘子俊所著的《青神余家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