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露

核泄露

核泄漏事故,是指核反應堆里的放射性物質外泄,造成環境污染並使公眾受到輻射危害。

定義

核泄漏事故,是指核反應堆里的放射性物質外泄,造成環境污染並使公眾受到輻射危害。

解疑

核電站核電站
核能是安全清潔的能源根據統計分析,目前核電站發生核事故的機率是10(負5次方),同煤燃料相比,核電燃料鏈的急性事故死亡僅為煤電燃料鏈的1/60。而核電燃料鏈排放的等效溫室氣體比煤電燃料鏈小兩個數量級。雖然1986年前蘇聯的車諾比的核電站發生爆炸,但是這不能說明,當時是因為核電站的工程師們,將水泵開慢。這些水泵使核電站冷卻系統的水環繞核燃料芯體流動。造成芯體溫度突然升高,幾秒種之內就爆炸了。在事故發生後的幾小時,前蘇聯派出大量的飛機,飛機上裝滿了水泥,幾百萬噸的水泥從天上灑下,控制核輻射,烏克蘭政府也緊急疏散了人員,所以沒有造成多大的人員傷亡。但這次事件以後,給全世界的核電國家都敲響了一個警鐘。目前一般核電站選址都是經過及其嚴格的要求的,而且,核電站的混凝土牆也大大的增強了,技術也比當時先進了N倍,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災難緊急措施。

核安全

核電站為我們生產大量電力,同時,也會產生大量我們所不希望的放射性,為了保護電站工作人員和電站周圍居民的健康,核電站始終堅持“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則。核電站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採用了縱深防禦的原則,從設備和措施上提供多層次的重迭保護,確保反應堆的功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燃料組件能得到冷卻,放射性物質能有效地包容起來不發生泄漏。
縱深防禦原則
縱深防禦,包括以下五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確保核電站的設備精良。建立周密的程式,嚴格的制度和必要的監督,加強對核電站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養,使得人人關心安全,人人注意安全,防止發生故障。
第二道防線:加強運行管理和監督,及時正確處理不正常情況,排除故障。
第三道防線:必要時啟動由設計提供的安全系統和保護系統,防止設備故障和人為差錯釀成事故。
第四道防線:啟用核電站安全系統,加強事故中的電站管理,防止事故擴大,保護安全殼廠房
第五道防線:萬一發生極不可能發生的事故,並且有放射性外泄,啟用廠內外應急回響計畫,努力減輕事故對居民的影響。
有了以上互相依賴、相互支持的各道防線,核電站是非常安全的。

應變措施

核安全核安全
對核泄漏,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態度,做到:
不輕信—要以政府發布的信息為準,不信謠,更不要傳謠。
不恐慌—學習核電科普知識,掌握正確的防護方法,不驚慌失措。
不盲目—服從職能部門的統一指揮,不自行其是、盲目行動。
一旦發生核泄漏,政府會儘早發布警報。我們應該聞警而動,做到如下幾點:
戶外人員應儘快進入室內,關好門窗,不要隨便外出。
注意廣播、電視等媒體對事故的跟蹤報導,等待通知。
按規定及時服用預防藥,不要動用污染區的水和食品等。
需要撤離時,應服從職能部門的安排,攜帶適量必需品,鎮靜、有序地撤離到指定地點,不擅自行動。
污染區內撤出的人員,應及時洗消去污,並積極配合醫療部門進行體檢。

生活中的輻射

大約在100年前,科學家發現某些物質能放出三種射線:阿爾法射線、貝塔射線和伽瑪射線。以後證明阿爾法射線是氦原子核流,貝塔射線是電子流,類似的還有宇宙射線、中子射線等,統稱粒子輻射。伽瑪射線是波長很短的電磁波,類似的還有X射線等,統稱電磁輻射。輻射無色無味,無聲無臭,看不見,摸不著。不過輻射卻可用儀器來探測和量度。度量輻射劑量的單位是希沃特。簡稱希。1毫希等於千分之一希。輻射無處不在,我們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月草木,乃至人的身體存在著放射性。
目前的環境污染問題大部分是由使用化石燃料引起的。由二氧化碳等造成的溫室效應以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正在全球範圍內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一座100萬千瓦的燒煤電站每年要燒300萬噸,產生的廢物總量要超過300萬噸,特別是火電站排入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比核電站排出的還要多!事實證明用核電站代替火電站,能大大改善環境質量。核電站是人類的朋友,也是環境的朋友。

盤點恐怖核事故

近日美國三英里島核電站又發生了少量核泄露。在國際知名雜誌《時代》對歷史上發生的最令人恐怖的核事故進行回顧的今年,人們再一次對核能所引發的安全問題進行深刻的探討和思索,以求避免類似事故發生。讓我們來完善以下詞條,以其對過去發生的災難進行追憶,並深刻警惕未來不再發生相同的災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