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內容
校史館首先是學校的編年史,是以陳列學校發展歷史、展示學校辦學過程和不同時代學校面貌的場館;其次是學校傳統與校園文化的集中表現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將學校的優良傳統與校園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場所;第三是學校博物館,能把學校的文博全景陳列;第四是學校的榮譽室,是學校教育教學成果的榮譽展覽室;第五是學生德育教育基地,即通過校史館的陳列與展示,成為學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設計方法
校史館的設計通常考慮到校史館的整體空間的局限性,內容展示的傳統性和現代科技性。設計團隊不僅只是通俗的死板式陳列,需要將學校的發展史通過互動體驗傳播式展現出來,陳列展示將校史陳列變成一個講故事的展示。它不是簡單的展示,它是有感情的展示。
建築案例
同濟大學
1)同濟大學校史館景觀規劃簡介
(1)同濟大學歷史
同濟大學由1907年德國海軍隨艦醫生埃里希·寶隆創辦;1996年與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合併;2000年4月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目前是一所擁有理、工、經濟、管理等學科的全國綜合性大學。
(2)校史館選址
同濟大學校史館坐落於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同濟大學本部校區東北部,是校區建築沿四平路城市界面的節點之一。其與百米高層綜合樓、設計院辦公樓、教學北樓、行政樓共同圍合近4000平方米的綠化景觀廣場。廣場下地下車庫與綜合樓地下室連為一體,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3)同濟大學校史館項目簡介
同濟大學校史館建築面積1395平方米,地上3層,建築高度13.76米,於2007年5月——同濟大學百年華誕之際建成並投入使用。通過近千張歷史照片、150多件實物、模型,系統展現了同濟大學自建校以來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其建造旨在向全校師生、校友和社會提供一個展示同濟風雨同舟百年歷史及嚴謹求實辦學傳統的平台,展現其厚重輝煌的過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燦爛的未來。
2)設計構思
同濟大學校史館設計秉承”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原則,充分融合區位環境、建築功能、交通流線等要素。根據建設規模和廣場視線分析,建築主體呈長方形,層頂為黑色陶瓦四坡頂,坡度30°。外牆實體牆面以青磚包裹,以傳統的建築語彙營造莊重、樸實的歷史氛圍;從校園總體流線分析,為迎合來自西南向(東大道)的校史館主要參觀人流,在主體中部嵌入呈60°夾角斜交玻璃體和橫貫中部的帶狀採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內部交通節點。簡單的形體處理使晶瑩通透的玻璃體成為視覺焦點,強調主入口的識別性,增添建築主體的飄逸感與時代感。傳統與現代建築語彙對立統一,和諧共處,體現穩健而不失靈動、莊重而不乏個性的建築性格。
建築材質、色彩和立面細部刻畫延續同一理念。豎向凸體和條窗具有韻律感和節奏感,屋頂1.5米挑檐端莊典雅;豎明橫隱的玻璃體豎向構件錯落有致,與之呼應。12mm和18mm兩種厚度的定製毛面磚勾勒牆體橫向線條,光影交錯,時隱時現。豎向條窗窗檻牆石材拼貼,以校史館屋頂平面投影為原型,簡化為主題裝飾圖案,賦矛建築深厚的內涵。
3)同濟大學校史館景觀設計
(1)空間設計上
同濟大學校史館設計秉承”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原則,充分融合區位環境、建築功能、交通流線等要素。根據建設規模和廣場視線分析,建築主體呈長方形,層頂為黑色陶瓦四坡頂,坡度30°。外牆實體牆面以青磚包裹,以傳統的建築語彙營造莊重、樸實的歷史氛圍;從校園總體流線分析,為迎合來自西南向(東大道)的校史館主要參觀人流,在主體中部嵌入呈60°夾角斜交玻璃體和橫貫中部的帶狀採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內部交通節點。簡單的形體處理使晶瑩通透的玻璃體成為視覺焦點,強調主入口的識別性,增添建築主體的飄逸感與時代感。傳統與現代建築語彙對立統一,和諧共處,體現穩健而不失靈動、莊重而不乏個性的建築性格。
(2)環境意象上
綠地設計建築材質、色彩和立面細部刻畫延續同一理念。豎向凸體和條窗具有韻律感和節奏感,屋頂1.5米挑檐端莊典雅;豎明橫隱的玻璃體豎向構件錯落有致,與之呼應。12mm和18mm兩種厚度的定製毛面磚勾勒牆體橫向線條,光影交錯,時隱時現。豎向條窗窗檻牆石材拼貼,以校史館屋頂平面投影為原型,簡化為主題裝飾圖案,賦矛建築深厚的內涵(如圖2-1)。
(3)綠地設計上
校史館位於廣場北側,作為校區北大道視覺對景,與由北大道串聯起的三好塢(校內公園)、文遠樓及其南草坪、教學北樓及其北側綠帶等,構成空間有序、生機盎然的生態型校園環境。
4)內部空間
館內主要內容包括入口門廳、位於各層的8個層廳及輔助設施,三層設部分管理辦公室。以小型規模的展館承載百年同濟的歷史,同濟大學校史館展示流線的組織力求簡明、緊湊。以設定於帶狀採光廊的通透觀光電梯為樞紐,兩端的步行樓梯為輔助,從首層門廳起呈逆時針方各形成串聯8個展廳的常規參觀流線。玻璃體、採光廊、空中連廊等活躍元素構成趣味空間,提供觀眾間歇休憩場所和至各展廳和門廳的便捷交通。 室內地坪選用仿石地磚和仿古木地板相間,牆體延續室外毛面磚貼面做法,天花採用便於布展的規則透空鋼構格柵,營造平和、恬靜、舒適的展示空間。
北京大學
1)北京大學歷史文化
北京大學,又稱北大,創辦於1898年,最初的名字叫做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與清華大學一起被認為中國的最高學府,在亞洲大學中也是獨樹一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等運動的發起的地方,也是多種政治思潮和社會理想在中國的最早傳播地,享有極高的聲譽和重要的地位。
2)北京大學校史館景觀規劃簡介
北京大學校史館位於“燕京大學舊址文物保護區”的範圍內,北鄰化學南樓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築,西向自然天成的荷花池,東靠立有“三一八烈士墓”的土丘,南有一條小河溝將地段和立有塞萬提斯像的廣場相分隔,地形為三角形,用地面積3400平方米。新建築、古建築及周圍的墓碑、塑像等人文景觀和諧地共處,周圍的荷花池塘、樹林松柏等自然景觀相互融合。
3)北京大學校史館景觀設計
(1)在整體設計上
北京大學有其非常嚴整的肌理,空中俯看北大校園主要以建築群構成了東西南北正交格網。在這一整齊的格網中,穿插著形狀自由的未名湖。因此每一個新建築欲完美的融入校園環境中必須遵循這一正交格網。因此校史館採用和古建築相同尺度的矩形,和老化學南樓成90度擺放,從而使得老燕大“外文樓”、“辦公樓”、“化學南北樓”、“檔案館”的尺度得到延續,同時也將“三合院”外部空間圍合方式得到延續。新建築在尺度和體量上非常尊重老建築,因此新建築在這一特定的場所中出現並不突然。
(2)環境意象上
在北大的荷花池邊,目光穿過碧綠的荷葉,遠望綠樹掩映中的那幢新建築。經過抽象、簡單處理的灰色屋頂與緊鄰的古建築和諧統一,校史館的兩面主牆體全部由淨面玻璃組成,遠看屋頂好似飄浮在空中,以此大大弱化了這幢新房。建築輕巧通透,周圍的景觀反映在玻璃牆上,使本來侷促的空間舒展敞亮。通透的玻璃牆體使戶外的山水、樹木,古建築及周圍的紀念雕塑在視覺上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站在校史館的玻璃牆內向外眺望,不遠處荷塘中的荷葉荷花顧盼生輝,近處古老的建築一覽無餘,室外優美的環境毫無阻礙地映入觀者眼中,如同渾然天成的展品。
(3)生態景觀設計上
充分利用自然給你的東西——這種思路設計中貫穿始終。校史館因為主體展館都在地下,為了解決採光、通風,建築的東側設計了一個下沉的庭院,地下一層變為了半地下,室內可完全採用自然光,如同在地上一樣,既節省了能源,又使工作在室內的人員沒有與自然疏離的感覺。在地下二層,更是從地面直接引入一束自然光,使展室沒有了地下深處的沉悶、壓抑感,射入的陽光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地下轉換著位置,讓人感到大自然的存在。
台灣大學
1)台灣大學歷史文化
國立台灣大學(英語: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NTU),簡稱台大,前身為日據時期之台北帝國大學,是一所創立於台灣地區的全科性公立綜合大學,亦為全台灣規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學。
2)台灣大學校史館歷史
台灣大學校史館位於校園東門入口,南面椰樹大道,北靠傅鍾廣場,東臨農業陳列館,西毗文學院,校史館(舊總圖書館)起造於1929年台北帝國大學(1928.3-1945.8),歷經五次擴建終至今日規模。1998年夏,總圖書館遷至椰林大道終點的新館,該建築轉交文學院使用,同時也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保護。
3)台灣大學校史館景觀
(1)空間行為層面
校史館吧北面為為傅鍾廣場,廣場采相同鋪面磚材,力求體現整體感,人行部分都采透水磚鋪面,廣場上可允許車行之路段則打硬底,防止車輛輾壓沉陷。廣場上人行空間和車行空間以緣石收邊方式處理,藉以區別。廣場人行空間禁止一般車輛通行。同時為了體貼老人與騎腳踏車的學生行走舒適,各廣場皆設有平緩的斜坡以供利用,空間設計考慮到了人群的行為。
(2)環境特色層面
每年二三月椰林大道,校史館門前的樟木,招展清新耀眼的新綠,春意盎然;而散落在校史館門口的幾株旒蘇也爭著繁花勝雪,一陣東風,卻飄零滿地,彷佛神女織絡的冰絲。如果碰上明月高掛椰林梢頭,那校史館門前綠地準是最美好的月下花前。同時,停車也全部隱藏在灌叢間,將使椰林大道整體景觀變得更整齊,體現了良好的環境意象。
(3)生態特色層面
校史館門前小道嘗試以生態的手法鋪設一條符合黑森林的自然、野趣特色的步道。將舊步道原有的水泥塊及柏油材料破碎運棄後,以校園內淘汰的樹木固定用杉木支架為路緣、校園內修剪下來的樹枝經過粉碎後的木屑為填充材料,鋪設約5公分厚,作為步道鋪面,營造出生態的步行空間。
南京大學
1)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及數位化校史博物館,1999年5月開始籌建,位於南京大學老圖書館(原金陵大學圖書館)內,使用面積1400平方米,展區面積約1000平方米。原中央大學校長、百歲老人顧毓琇為校史博物館題寫了館名。校史博物館分“百年校史”、“今日南大”、“百年英才”、“多媒體演示”及“禮品廳”等五個展區。
2)發展歷史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及數位化校史博物館,自1999年5月開始籌建,在校領導及全校廣大師生、海內外校友、中國工商銀行江蘇分行營業部、中國對外建設總公司、北海銀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終於在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開館了。 三年來,校檔案館及各有關單位的同志,先後分赴全國各地及港澳台地區,向海內外校友徵集了近5000件史料、實物及照片。併到中央電視台、江蘇電視台及校內教育技術中心,轉錄了200多項重大活動和知名校友業績介紹的錄象,大大豐富了檔案館館藏。
主要意義
校史館從性質上看,屬於收藏、研究、陳列和開展教育活動的場所。具有博物館的部分屬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屬性,從本質上看,應是博物館的一種。它在收藏、研究、陳列、展覽的同時,更大的作用是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學校研究和產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積澱和創造文化的搖籃,是激勵師生共同成長的重要土壤,是對師生開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場所。
校史館的意義:是學校發展歷史的陳列室。她是學校辦學思想不斷發展的源泉,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館的建設,有利於促進學校傳承和發揚優良的教育教學傳統,有利於學校不斷積澱校園文化、創新校園文化和形成辦學特色
1、 校史寫作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要建校史館,最難的還是校史的編寫。在編寫校史的過程中,要組建校史內容創作組,設計好寫作的主線,規劃寫作的框架,突出重點和亮點,每所學校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把學校有特色的地方加以宣傳。主線確定後,在寫作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不分重點什麼都包括進去。對於合併的院校,原來學校的歷史和現在學校的發展這兩塊寫作比例如何分配要充分論證。
在寫作的過程中,要建立一個審稿的機制,請學校退休的老領導來做顧問團,同時徵求有關職能部門的意見,最後請學校現任的一二把手終審,這樣几上幾下,保證展出校史的滿意度。
在創作校史文案內容階段可以徵詢專業展示策劃團隊,參與項目前期策劃,正確運用先進科技形式和項目預算。目前國內有知名的展示策劃團隊如上海易道展示工程公司。
2、 校史館選址、展版設計中的注意事項
校史館的建設是學校的文化工程之一,學校在選擇校史館地址時,要有前瞻性的考慮。要顯得大氣、莊重,便於參觀,要彰顯學校的文化氛圍,不要臨時安排一個地方建設校史館,過幾年又換位置,這樣裝修的開銷非常大,同時也浪費人的精力;同時在安排校史館房間的時候,要有預留的空間,為以後續寫校史留下空間。
3、 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展示校史館的內容
現代技術的運用,給校史館帶來視覺上的衝擊力,他的圖像、聲音等的加入,使得展出更加生動、有趣,不枯燥。在校史館的展出中,有條件的學校,充分運用多媒體的手段,穿插於展覽中,以此達到提高辦館質量的目的。
我們在寫校史內容時,要全部做成電子版,對於徵集到的照片、文字等史料性的資料全部掃描數位化,為以後校史館後期的製作打下基礎。
部門歷史故事可以通過場景化去表現,如學校歷史上的發生的大事件等。也可以運用虛擬校園演變系統,讓參與者體驗校園的歷史變遷演繹。上海九楊科技公司的虛擬校園演繹系統在策劃和系統的創新性上比較突出,可以借鑑。
4、 校史館建設要納入到學校的整體建設中,加強管理,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
校史館的工作不是一時一事的,學校在校史館建成後,就要考慮校史館建成後的管理,要建章立制,規範校史館的管理,不要認為校史館工程完成後,就放鬆管理,應該把它看成一個工作的開始,要規劃好,不要虎頭蛇尾。
校史館是學校精神的再現,要維護就需要學校從人、財、物等方面給予支持,在機構、人員、經費上要落實,為下一步校史館的完善打下基礎。
5、 做好校史館史料的徵集工作
要使校史館能吸引人,除了要做好相關的工作外,史料及實物檔案的徵集尤為重要,它能補充文字本身的不足,鮮活再現當年的事情。很多時候一個實物,就牽涉一些校友的故事,這些故事很能打動觀眾的心,藉助於這些生動的史料及實物,宣傳了學校,很有說服力。
6、 編研校史,走一條集校史研究、教育、宣傳之路
不要停留在校史館完成以後就了事的觀點,檔案館要走出一條學習型的路子來。高校的檔案工作者,不僅要做好平時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更重要的是利用館藏檔案豐富的內容搞一些編研,走一條研究校史的學習型的路子,拓寬工作的途徑,使得檔案工作的路子走得更廣闊些。
7、 重視校史展的講解工作
在校史館建設完成後,要準備幾套解說方案,針對上級領導、專家來校檢查的側重點,有針對性的解說,這樣效果更理想。同時檔案館要培養負責解說和接待的人員,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要逐步加以完善。
8、 關注臨時辦展問題
在校史館的建設中,有條件的學校要預留空置的位置,為臨時辦展用。要使校史館辦得豐富多彩,有人氣,最好不定期地舉辦臨時專題展覽,這是對校史館工作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