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栝樓根二兩,茯苓三兩,薯蕷三兩,附子一枚(炮),瞿麥一兩。
用法用量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飲送下,一日三次;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功用
化氣,利水,潤燥。
主治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
方義
①《金匱要略心典》:此下焦陽弱氣冷,而水氣不行之證,故以附子益陽氣,茯苓、瞿麥行水氣。觀方後雲“腹中溫為知”可以推矣。其人苦渴,則是水寒偏結於下,而燥火獨聚於上,故更以薯蕷、栝樓根除熱生津液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息;下積之陰,非暖不消;而寒潤辛溫,並行不悖,此方為良法矣。欲求變通者,須於此三復焉。②《醫宗金鑒》:小便不利,水蓄於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蕷、花粉之潤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麥之滲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陽氣。上蒸津液,下行水氣,亦腎氣丸之變制也。然其人必脈沉無熱,始合法也。
運用
臨床套用以小便不利、腹中寒冷、口乾舌燥、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為辨證要點。現代多運用於慢性腎小球腎炎,腎功能不全,糖尿病腎病、心源性水腫,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尿路感染,慢性膀胱炎等證屬腎陽不足,津不上承之淋證。程昭寰曾用該方治療證屬上燥下寒之離年癃閉,取得較好療效;朱進忠也運用此方治療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蛋白尿。
加減化裁
若下元虧虛尤甚,可加肉桂、益智仁、補骨脂以溫腎壯剛;若小便不利、水腫尤甚,可加用桂枝、澤瀉、豬苓、生薑等溫陽利水,也可加用牛膝以補腎利水,並能引藥下行;若脾氣虧虛尤甚,町加白朮、黨參、黃苠以健脾益氣;若口渴嚴重,可重用天花粉、山藥,並加用蘆根、五味子等以潤燥止渴。
使用注意
(1)痰熱內盛、陰虛之淋證忌用;(2)服用本方同時不宜進食寒涼、油膩等食物,以免影響藥效。
附註
①慢性腎小球腎炎。《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1;1:59):劉某某,女,40歲,重慶建設銀行職工,1964年12月20日初診:水腫,小便不利一年許,口渴增劇,水腫加重兩月左右。現證:全身水腫,口渴引飲,腰冷腿軟,精神萎糜不振,納差,每餐約一兩米飯,小便不利,短少而淡黃,尿無熱感,大便2~3天一次,不結燥,面色浮白,唇淡,無苔乏津,脈沉細。西醫診斷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經服中西藥,治療一年左右療效不顯,近兩月來,病情加劇,其人苦於渴飲,水腫愈增,小便淡黃短少,於是前來重慶市第二中醫院就診。此系腎陽不足,氣化紊亂,形成上燥下寒之渴腫、小便不利證。擬以潤燥生津,溫陽利水主治方用栝樓瞿麥丸改用湯劑,加鹿膠以填補精血。方藥:栝樓根30克、淮山藥30克、茯苓15克、瞿麥15克、制附片15克(另包,先煎兩小時)、鹿膠12克(另包,蒸化兌服)。上方服二劑,口渴大減,飲水量減少一半,水腫亦大減,小便量增多而暢利,飲食增加,其餘舌脈同上,效不更方,將原方再進二劑。口渴更減,小便暢利,水腫基本消失,飲食接近正常,大便正常,腰冷消失。現覺腰瘦腿軟,精神仍疲倦,夜尿3~4次,舌質淡,無苔微潤脈沉細。於原方中將栝樓根改用15克,其餘藥物和劑量不變,囑進二劑。服藥後渴飲,水腫消失,飲食正常,精神比原來大有好轉,時而仍感疲乏,尿色淡黃無熱感,夜尿2~3次,腰疫腿軟,面色接近正常,唇淡紅,舌質淡,無苔津潤,脈沉細。②癃閉。《山東中醫雜誌》:(1983;2:8):患者余某,年72歲,患小便點滴不通,曾用八正、五苓及西藥利尿、導尿諸法均不效。患者拒用手術,經友人介紹余診,診見:口渴甚苦而不欲飲,以水果自憩之,小便點滴不通,少腹脹急難忍,手足微涼,舌質淡胖有齒痕,苔黃膩偏乾,脈沉細而數。診為高年癃閉,投瓜蔞瞿麥丸加車前、牛膝、天花粉12克、瞿麥10克。茯苓12克、山藥12克、牛膝12克、車前子12克(包)、熟附子10克。藥服一劑,小便漸通,脹急略減,再三劑病去若失。
重要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治下焦陽虛,小便不利,有水氣,其人苦渴,腹中冷者方。瓜蔞根二兩,茯苓、山藥各三兩,炮附子一枚,瞿麥一兩。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