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葉鏈莢豆[柴胡葉鏈莢豆]

柴胡葉鏈莢豆[柴胡葉鏈莢豆]
柴胡葉鏈莢豆[柴胡葉鏈莢豆]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柴胡葉鏈莢豆(學名:Alysicarpus bupleurifolius),為雙子葉植物綱 、豆科、鏈莢豆屬的一個植物種。產於廣東、廣西西南部、雲南南部和台灣南部。生荒地草叢中、稻田邊及山谷陽處,海拔150-950米。緬甸、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模里西斯、玻里尼西亞等地亦有分布。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柴胡葉鏈莢豆[柴胡葉鏈莢豆] 柴胡葉鏈莢豆[柴胡葉鏈莢豆]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披散,多分枝,高25-120厘米,無毛或近無毛。葉具單小葉;托葉披針形,長1-1.2毫米,基部寬1.5毫米,宿存,無毛,有條紋;葉柄長2毫米或幾無柄,纖細,無毛;小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4-7(-9)厘米,寬(2-)4-5(-8)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楔形,生於下部的葉較寬短,有時為卵形,小葉上面無毛,下面沿中脈有稀疏短毛,側脈每邊10-13條,纖細,不甚明顯,中脈明顯並在下面隆起。

總狀花序頂生,柔弱,長3-18厘米,有花10-20對,成對著生於節上,花稀疏,節間長8-10毫米;花梗極短,長1毫米或幾無梗;花萼長6-8毫米,5深裂,裂片披針形,乾而硬,長約為萼筒的2倍;宿萼遠較下部第一個莢節為長;花冠稍短,淡黃色或黃綠色。

莢果長6-15毫米,寬1.8毫米,伸出萼處;莢節3-6,節間收縮,無毛,成熟時褐色。花、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荒地草叢中、稻田邊及山谷陽處,海拔150-950米。

分布範圍

柴胡葉鏈莢豆[柴胡葉鏈莢豆] 柴胡葉鏈莢豆[柴胡葉鏈莢豆]

產於廣東、廣西西南部、雲南南部和台灣南部。緬甸、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模里西斯、玻里尼西亞等地亦有分布。

主要價值

【出處】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

【拼音名】Chái Hú Yè Liàn Jiá Dòu

【英文名】Bupleurum-leaf Alysicarpus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柴胡葉鏈莢豆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ysicarpus bupleurifolius(L.)DC.[Hedysarum bupleurifolium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全草,洗淨,鮮用或曬乾。

化學成分

本品全株含蛋白質(protein)11.1%,鈣1.36%,磷0.09%,含有28個碳原子至34個碳原子的高級脂肪醇、27-34個碳原子的碳氫化合物,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D-右旋蒎立醇[D-(﹢)-pinitol]及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

藥用價值

性味:淡;平

柴胡葉鏈莢豆[柴胡葉鏈莢豆] 柴胡葉鏈莢豆[柴胡葉鏈莢豆]

歸經:肝;腎經

功效分類:祛瘀藥

功效:接骨消腫,去腐生肌

主治:跌打骨折,外傷出血,瘡瘍潰爛久不收口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株:味淡,性平。有駁骨消腫,去腐生肌的功能。用於刀傷、骨折、外傷出血、瘡瘍潰爛不收口。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藥材

短傘大葉柴胡 新疆柴胡 錐葉柴胡 密花柴胡 窄竹葉柴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