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潁泉區行流鎮柳河村
1、地理位置。柳河村位於潁泉區行流鎮南部,北鄰柳河,與老莊鎮相鄰,距老莊鎮2公里,105國道橫穿而過。
2、經濟結構現狀及發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468元左右。
(2)豐富的勞力資源,剩餘勞動力過多,近年來,村委會、黨支部帶領全村民眾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外出打工人員較多,勞務經濟已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勞務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中。反哺家鄉,反哺農村,從而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了柳河村經濟的發展及新農村建設。
(3)良好的耕作與傳統農業種植結構,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尤以小麥為主。是行流鎮蔬菜和佛香生產基地。
3、人口及用地現狀。
柳河村現有8個自然村,轄區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25畝,人均耕地面積0.85畝,總人口3687人,居住戶數988戶,戶均4人。
2.山東莒縣劉官莊鎮柳河村
柳河村位於莒縣城南6公里,多平原地帶,南接日東高速公路,北有膠新鐵路,東鄰日照港,206國道、335省道及各條縣內公路交叉匯合,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3.北京牛街原名柳河村
牛街,位於廣安門內大街路南,是本市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如今是回族同胞聚集之地。每逢回族同胞過開齋節,宣武區牛街清真寺真箇是熱鬧非常。如今牛街一帶已是一處人煙相當稠密的地區,一有民眾集會活動,就顯得街道狹窄,不敷套用了。據《古教西來歷代建寺源流碑總序略》載:牛街清真寺,原為魯定君之寺。牛街原名為柳河村。如今牛街清真寺內有兩座古墓,墓主人一名阿哈默德·邛拉尼,一名爾麻頓的尼·阿禮。這是兩位阿拉伯人,他們是元初來中國的大都(即今北京)傳教的。這兩人,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和二十年(1283年)相繼去世,先後葬於柳河村的魯定君之寺,如今在他們的墓前,尚有兩方阿拉伯文的石碑,這是我國最早的用阿拉伯文刻制的墓碑。
牛街清真寺,始建於遼代。其地古稱柳河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進士戴璐輯著《藤陰雜記》中,在記述牛街清真寺附近的聖安寺、崇效寺時說:“崇效寺在柳湖村西”。該書還引名流詩詠道:“柳湖古寺市南頭,芳草間房處處幽。”柳湖村是柳河村的別稱。據文獻說,此處曾是金代的柳堤。古時確曾有過垂柳河湖。幽靜的古剎,清清的河水,垂柳成蔭,風景十分優美。後來,這裡才逐漸形成了街道,住上稠密的居民。柳樹、河湖、清泉也逐漸消失了。
柳河村易名為牛街,多半是從清代開始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碑文中,稱牛街清真寺為牛街寺,可見,那個時候,柳河村就已易名為牛街了。
如今,在牛街居民中,信仰伊斯蘭教者居多,政府十分重視民族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這一帶的清真飯店、清真小吃店、清真糕點店、牛羊肉供銷店等生意十分興隆。牛街北口有回民中學。牛街南口有回民醫院。牛街東測有伊斯蘭教協會。一些信仰伊斯蘭教國家的政府要人來我國訪問時,大多要到牛街清真寺朝聖。牛街是一條富有聲望的街。
北京的回民,歷史上曾為北京的興旺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他們中大部份人為軍士、工匠,商人、宗教職業者,還有少部分為政界人士和學術界人士。回族同胞向來善於經營商業,會屠宰,長於飲食業。東安市場的東來順飯莊,宣武門內的烤肉宛,什剎海銀錠橋畔的烤肉季,著名中外,都是回民創辦經營的清真風味。
4.遼寧省弓長嶺區湯河鎮柳河村
柳河村位於弓長嶺區湯河鎮中心區位,村域範圍內有柳河湯、山嘴子、松樹溝、寵家崴子、蠻子溝、山西、汽河沿七個自然屯,六個居民小組,總面積10.8平方公里。居民居住面積20萬平方米。現有農村居民1114戶、2840人、耕地面積2100畝,人均耕地面積0.7畝,林地4820畝,果園330畝。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350元,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560元。湯河鎮柳河村是湯河鎮政府所在地,也是弓長嶺區規劃的湯泉谷康健園區。區位內不僅有冷熱礦泉水,還有豐富的旅遊資源:AAA級湯河風景區、佛教聖地朝陽洞、全國勞模療養基地、溫泉大酒店、省計委培訓中心、市總工會療養院、市民政局養老院、弓礦公司療養院、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等均在區位落戶。近幾年來,村委兩班子結合湯泉谷康健園區和飲用水源地環境整治工程建設,先後實施了水源地保護、村屯道路整治、垃圾集中收集外運、季節河道整治、旱廁改造等環境治理工程,使村域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特別是水源保護措施,得到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柳河村委會領導班子積極研究確定適合村民發展的種植、養殖項目。根據畜牧產業中的肉食雞市場行情十分看好的實際情況,積極發展肉雞養殖。到目前為止,柳河村飼養肉食雞的村民達22戶、飼養量達6萬隻。此外,村內還有絨山羊存欄639隻。村內了解到食用菌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和市場需求,又積極發展食用菌生產,部分農民從2005年開始進行食用菌人工培育,在自家的溫室大棚中進行靈芝栽培試驗,並獲得成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