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橋鄉](/img/2/e26/nBnauM3XyIDO0IDO3kTM0YjNyITMxMDM5UjMwADMwAzMxAzL5E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92年的原柳橋鄉、田東鄉在1934年分區設定時,屬三區駐觀音灘管轄,當時的柳橋鄉叫泰安鄉。1940年實行新縣制,1947年全縣設5個區,泰安鄉屬二區駐觀中鄉管轄。田東鄉屬五區駐便民鄉管轄,當時泰安鄉轄14個保,田東鄉15個保。1949年12月6日,內江縣獲得解放,將保改為村。1951年(土改前夕),為適應土地改革,全縣5個區劃為11個區,泰安鄉、田東鄉屬五區駐田東鄉管轄,泰安鄉劃為三個小鄉分別為:前進、民政、和平鄉,田東鄉劃為三個鄉:共和、文化、翻身鄉。1951年7月,全縣仍保留區鄉,但無鎮,無縣域。泰安鄉改為保家鄉、屬五區管轄。1955年合區前鄉時,保家鄉(前進、民政、和平)改為楊柳鄉。文化、建國合併為田東鄉,兩鄉屬田家區管轄。
建鄉後,柳橋鄉轄:16個村,139個組,居民委員會1個,小組總戶數8349戶,人口25605人。其中農業人口25004人,非農業人口(場鎮)601人,耕地面積25900畝(其中:田17477畝,土8423畝)。面積46.7平方公里。
柳橋鄉交通便利,內吳公路橫穿中部,是埋出東興城區的交通要道和物資集散地,目前運營的客車達15輛,並且村村都通公路。
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生產結構進行了合理調整,開展了以山平塘整治,三池建設等治水改土為中心的農業綜合治理,從而不斷地改判了農業生產的外部環境,糧食作物以稻穀、小麥、玉米、甘薯等為主,經濟作物生產甘蔗、油菜、花生等,柳柳村六社的粉條加工,太平寺村的白蘿蔔,牛廠村的冬瓜,龍橋村的蘑菇,余家灣村的海椒不僅出售內江,而且遠銷重慶、自貢、貴州等大中城市,農業產業化正朝著優質、高產、高效的方向發展,目前16個村經區驗收成為小康村。
該鄉主要以製糖,機磚為主的工業企業,1996年已有工業企業8個,固定資產原值640萬元,完成工業產值710萬元,為建鄉時5倍。總經濟收入達680萬元,為建時的7倍,企業目前正加大改制步伐,調整企業內部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加市場競爭力,努力實現鄉鎮企業的第二次飛躍。
1995年11月建鄉以來,柳橋鄉就把場鎮建設納入統一規劃和管理,特別是1997年至2000年場鎮新建房屋:2萬餘平方米,街道長700米,寬20米,自來水廠兩座,年供水量3萬餘噸,新增門面89間,在繼續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把場鎮綠化、亮化作為形象工程,不斷完善場鎮的各項功能,增強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