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黑痣病

柳樹黑痣病,又稱黑痣病,普遍分布我國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寧夏、陝西、新疆、西藏、河南、河北、四川、雲南等地。

分布與危害

柳漆斑病又稱黑痣病,發生該病的柳樹種類很多,常見的有銀柳(Salix argyacea)、垂柳(S.babylonia)、沙柳(S.cheilophila)、山柳(S.depressa)、河柳(S.capreaea)、旱柳(S.matsudana)、茶葉柳(S.phyliciJolia)、極地柳(S.polaris)、紅皮柳(S.purpurea L.)、細紫柳(S.purpurea var.gracilis)、賴因氏柳(S.reinii)、葡萄柳(S.repens)、網脈柳(S.reticulata)、細穗柳(S.tenuijulis)、四籽柳(S.tetrasperma)、青剛柳(S.viminalis)、狐色柳(S.vulpina)、皂柳(S.wallichiana)、岸柳(S.xerophila)等。該病對寄主生長影響不大,能使病葉提早脫落。

症狀

柳樹黑痣病 柳樹黑痣病

發病初期(8~9月),在病葉正面出現不規則散生的淡黃色圓形,近圓形或不規則圓形斑點,不久在病斑中央部分形成突出、有光澤的盾狀漆黑色斑點(子座),僅留有一圈淡黃色的周邊,形成一個明顯的暈圈。病斑直徑約2~5mm,某些樹種,如細穗柳,病斑常常數個癒合,直徑可達1cm以上。

病原

為柳斑痣盤菌[Rhytisma salicinum(Pers.)Fr.],無性階段為柳葉痣菌(Melasmia salicina Lev.)。子座黑色,表面具皺紋,近圓形或不規則圓形,直徑2~5mm,厚約3mm,內含多個子囊盤,子座規則地呈鑲嵌式縫狀開裂。子囊盤麥稈色。子囊窄棍棒狀,具細長柄,130~215μm×13~15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束排列於子囊內,無色,線形,兩端較尖細,單胞,多少有些彎曲,外面被有一層不明顯的膠質殼,60~90μm×1.5~3.5μm。側絲線形,頂端稍膨大,190~250μm長。分生孢子器埋生於子座內,在顯微鏡下觀察呈粒點狀,分生孢子梗無色,柱狀,8~14μm×2μm。分生孢子無色,單胞,倒卵圓形至橢圓

發生規律

病菌當年形成子囊盤,以子座及子囊盤隨病葉在地上越冬,次年春季(4~5月)產生子囊及子囊孢子,5~6月子囊孢子開始成熟並散發出來,隨風傳播,由健葉氣孔侵入。菌絲在葉表皮細胞蔓延,擴展,至夏末、秋初形成盾狀、黑色子座覆蓋於斑點上。子囊盤在子座內形成並越冬,次年春季再形成子囊孢子,引起侵染。據報導,分生孢子僅起性孢子功能,無侵染作用。

陰濕的環境利於發病,因此,降雨多,濕度大的年份發病較普遍,山區發病嚴重,平原地區很少發病。

防治方法

秋、冬季收集病、落葉,集中燒毀;早春(4~5月)子囊孢子開始成熟、分散之前每隔10~15天噴灑保護劑2~3次,可以預防侵染。

常使用的藥劑有:1:1:160~200倍波爾多液,1000~1600倍70%可濕性福美林,1000倍50%可濕性多菌靈,500倍65%可濕性代森鋅等。另外可選擇使用700~1000倍75%可濕性百菌清和1500~2000倍6%可濕性樂必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