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大剛

柳大剛

柳大剛(1904-1991),江蘇儀征人,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參與進行了我國最早的新型日光燈螢光材料系統研究和鹽湖資源的首次大規模科學調查,在螢光材料和鹽湖資源及其開發途徑方面做出了傑出的研究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1925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東南大學化學系。

1948年獲得美國羅徹斯大學特大學博士學位。

1954-1956年在長春應化所工作。曾任中科院化學所和青海鹽湖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科研成果

建國初,柳大綱先生除承擔繁重的科研組織領導工作外,還直接指導一批中青年,結合國家建設,在化學領域做了多方面工作。現將他在螢光材料和鹽湖資源及其開發途徑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和背景簡介如下。

日光燈螢光材料研製

解放初期,我國的日光燈生產依靠進口銀螢光粉,因帝國主義封鎖,價格十分昂貴,當時僅南京燈泡廠在試製鋅鈹矽酸鹽螢光粉,但由於成本高,氧化鈹毒性大而難於批量生產。

因此柳大剛先生選定研製國際新型無毒鹵磷酸鈣系螢光材料.為結合我國實際, 儘快投入產出,研製組從原料提純、螢光材料製備、化學分析和螢光光學性能測試等四方面開展工作,齊頭並進,在X射線螢光材料研製的已有基礎上,此項目從1953年初至同年底即完成實驗室研究。提出了了製備性能良好,定向合成不同色澤的螢光料的工藝方法,其規模從克級到百克級。

在試塗螢光燈管成功後,邀請了南京燈泡廠謝寶樹工程師到中國科學院套用化學研究所實驗室工作一個月,接受全套技術和資料。這是一項突擊性集體“攻關”工作,是我國最早的新型日光燈螢光材料系統研究。

不僅揭示出螢光性質與材料組成和製備條件的依賴規律,且有多方面創造,如快速燒制、鞣酸除重金屬以及界面沉澱法製備氟化鈣等。柳大綱先生原擬將發光材料作為一個研究方向,但因國家其他任務而中斷了此項極有前途的研究。

鹽湖資源研究

柳大綱先生一直關心我國農業鉀肥問題,1953年他即開始我國鹽湖資源研究的準備工作,先後進行了幾個鹽湖的探索性考察。1957年先生率隊赴柴達木盆地開展了我國鹽湖資源的首次大規模科學調查。《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豐富》一文,概述了鹽湖科學調查的主要結果。在調查的基礎上開展了兩個典型鹽湖的研究。

1、 大柴旦鹽湖

1957年9月,先生在調查現場,根據科學推斷,親自安排在大柴旦湖湖表滷水區鑽探,結對鑽樣作分析鑑定,首次發現了鹽湖湖底硼礦沉積。後經地質部門勘查評價,證實該湖是以硼、鋰、鉀、鎂為主的大型綜合鹽湖礦床。這一發現促進了地質部門在盆地尋找鹽湖硼礦資源,也推動了對此典型鹽湖的綜合開發利用及礦物學、鹽湖化學,特別是硼酸鹽化學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對大柴旦鹽湖的研究堅持了30餘年。

大柴旦鹽湖調查,鹽類分離綜合利用以及鹽滷硼酸鹽化學的基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這些成果反映出我國鹽湖化學研究與國際先進水平並駕齊驅,且獨具特色的高水平,從而獲得了1989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和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 察爾汗湖群1957年10月,柳大綱先生在察爾汗湖首先發現光鹵石結晶。據此線索進一步發現了這個大湖的光鹵石沉積和大量高含鉀鹽滷水。系統勘察證實,該湖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可溶性鉀鹽礦藏。先生早就指出該湖的主要任務是充分利用當地特殊氣候條件,就地從滷水中獲取生產鉀鹽的廉價原料光鹵石,以及光鹵石進一步加工工藝與工程問題。

他還特彆強調在大規模生產鉀鹽、大量抽取晶間滷水的情況下,當注意如何保證不斷補給鹽田日曬生產學光鹵石所需的合適組成滷水,而又不破壞大面積鹽沉積與晶間滷水的平衡狀態。

1984年,先生與袁見齊教授聯名向中央提出了大規模開採察爾汗鉀礦資源急需進行的科學技術準備工作建議。此建議後被納入了國家“七·五”規劃,得到實施。

3、鋰鹽分離提取與水鹽體系相平衡

從滷水中直接提取鋰鹽以及硼、溴 、碘等低含量元素,是開發鹽湖和地下滷水資源的一項重要課題。柳大綱先生對此十分注意關注,他在60年代初即安排並指導從滷水直接提取鋰鹽的研究。

從通過對鎂、鋰鋁酸鹽沉澱化學的研究找到了鋰、鎂分離的有效途徑,提出了我國第一個直接提鋰工藝流程。它推動了我國後來開展的沉澱法、吸附法直接從滷水中提取鋰鹽的研究。在提取鋰鹽方面,還從相平衡角度來探索鋰與鎂、鋰與鈣分離的可能性。

研究了氫、鋰、鎂氯化物與氫、鋰、鈣氯化物水鹽體系相平衡。反映了先生在研究工作布局上不忽視基礎性工作,並用以指導工藝研究。有關《數種著名國產陶料之分析》等論文,說明柳大綱先生注重套用研究的一貫性。

柳大綱先生的論文貫穿了科研首先服務於國家建設,理論聯繫實際,套用與基礎並重的指導思想。文化大革命前,他一直是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關於鹽湖資源開發及有關研究的第一負責人,曾親自製訂計畫、選題和指導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