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義大利雕塑歷史上有三座傑出的騎馬肖像:一是古羅馬皇帝的《奧利略騎馬像》,奧利略是帝國衰落時的帝王。整個形象籠罩著失望與惆悵、反映低沉與彷徨的情調;
二是多納太羅雕的《格太梅拉達騎馬像》,他是位英雄、統帥,他駕馭座騎在漫步健行,一隻馬蹄正踩著一個圓球,那是象徵世界權威的標記。將軍以絕對的權威制約著駿馬和周圍空間;
三是委羅基奧創作的《柯萊奧尼騎馬像》,柯萊奧尼是位有名的僱傭軍隊長,1475年去逝,留下一大筆錢給威尼斯共和國,要求為他塑一座騎馬像,安置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上。
委羅基奧所雕的馬已與前代大師不同,他的一條腿已離開地面,以雄健的步伐跨向空間。雕塑家以不尋常的手法,將馬的前進與騎馬者的遏制這兩種力量和諧地統一起來,整個藝術形象具有弓在弦上的巨大衝擊力。這座紀念碑式的騎馬像,仍然來自與《大衛》同一種理想——行動中的人。
賞析
青銅雕像,委羅基奧創作於1481-1496年,現位於威尼斯斯庫奧拉·迪·聖馬可廣場。 委羅基奧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著名的雕塑家、畫家,他最主要的藝術成就表現在雕塑創作方面,而他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似乎總在向前一輩的著名雕塑家,也是他的老師,多那太羅的同類作品挑戰。1476年,他創作了青銅雕像《大衛》,與其老師四十多年前創作的鼎鼎大名的同名作品使用了完全不同的雕塑語言,但同樣也取得了成功;1481年,他有受命為去世的威尼斯僱傭軍隊長科萊奧尼製作一尊騎馬像,又把他推到了與多那太羅著名的作品《格太梅拉達騎馬像》較量的境地。巴托羅繆·科萊奧尼出生於貝爾加莫,是一位有名的僱傭軍隊長,1475年去世時留給威尼斯共和國一大筆錢要求為自己建造一座青銅騎馬像。於是委羅基奧接受了這個任務,但直到他1488年去世仍未最後完工,後來由阿萊桑德羅·萊奧帕爾迪接手完成。與多那太羅的《格太梅拉達騎馬像》相比,這件作品的風格由靜態變為了動態,人物的性格特點也完全不同。雕像中,馬的左前腿離開地面,似乎正在邁著雄健的步伐躍向前面的空間。科萊奧尼披盔戴甲,緊緊握著元帥的節杖,整個身體有一股不可阻擋的向前的衝力。他雙足蹬住馬鐙,昂首挺胸,面容嚴峻,雙眉緊鎖,表情充滿了蠻橫和殘忍的力量,其身軀因發怒而突然扭動,似乎正在向士兵發出戰鬥命令。科萊奧尼強烈的身體轉動的動態與戰馬的姿態形成了鮮明的呼應關係,雕像威武雄壯,身體造型和面部特徵都表明雕塑家本人對作為個體的人的強烈的興趣,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