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與出籠
"柯林頓主義"並非是對美國軍事干預科索沃危機政策的"事後總結和概括"的產物,而是柯林頓政府執政7年多來美國對冷戰後國際形勢變化的"政策反應"和謀求對世界事務的"未來規劃"。1993年1月21日,柯林頓入主白宮不久就拋出了帶有"柯林頓色彩"的對外政策構想,即"三大支柱"和"擴展戰略"。其中心思想是,美國作為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必須擔負起領導全世界的責任","在全世界推進美國的價值觀和促進美國的利益"。"柯林頓主義"這個詞也隨之開始出現於美國報刊媒體。1993年6月1日,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在華盛頓向記者解釋柯林頓新政府的對外政策問題時稱,"美國必須在世界上發揮領導作用,這就是柯林頓主義的核心。"儘管當時的"柯林頓主義"已有了"核心思想",但還只是一個"輪廓性的東西"。
《國家參與擴展安全戰略》報告正式出籠。這是柯林頓政府上台後提出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是其後一系列戰略報告和政策的"奠基石",也是"柯林頓主義"大體成形的重要標誌。報告中明確提出冷戰後美國家安全戰略的"三個基本內容",即"保持強大軍事實力"、"促進經濟繁榮"和"推進全球民主化與人權";把"建立在擴大民主國家大家庭並阻止和遏制對美國、美國的盟國和美國利益的一系列威脅",作為冷戰後和跨世紀美國家利益根本之所在及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目標。報告的"核心思想"就是,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要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實現全球稱霸,使21世紀成為"美國世紀"。1995年2月接著公布了《接觸與擴大安全戰略》報告,提出了未來20年的戰略時間概念並構想了21世紀可能成為美國的"全球性對手"國家以及對美國安全的主要威脅。接著,1997年5月發表《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又提出"塑造-反應-準備"三位一體的全球戰略新構想。這兩份報告是對"柯林頓主義"的思想和內容的進一步"發展"和"充實"。美國為首的北約軍事干預科索沃危機,標誌著"柯林頓主義"正在成為世紀之交美國處理全球國際事務的"指導原則"和"基本方針",是當前美國推行的全球霸權戰略的"代名詞"。
核心思想
什麼是"柯林頓主義"?美國的一些報刊稱,"現在還不知道其確切的含義","總統將在今後幾個月向公眾透露柯林頓主義的內容"。不過,美國《華盛頓時報》最近的一篇文章引用了柯林頓在訪問歐洲時的一段演說:"民主、寬容和人權必將在各地取得勝利。因為,如果衝突和難民、犯罪和恐怖主義任意越過國界,那么任何國家都不會安全,任何繁榮都不會穩固。"作者指出,柯林頓的這段話是他在歐洲之行中一再表達的主題--"科索沃式的干預思想",即今後美國和北約需要採取類似軍事打擊南聯盟的這種方式,干預全球範圍的有關涉及"民主"、"人權"、"人道主義"等危機和恐怖主義活動。這一思想似乎正在成為"柯林頓主義"的核心。
三個重要特徵
"柯林頓主義"有三個重要。首先,它的。在全球"擴展民主"是"柯林頓主義"的主要內容和典型特徵之一。1993年9月,柯林頓在聯大闡述他的"擴展民主論"思想時說,"在冷戰期間我們試圖遏制對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脅。現在我們試圖擴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國家的圈子。""擴展民主"論實際上是二十世紀流行於西方的"民主和平論"的翻版,即所謂的"民主國家相互不打仗"。而"人權高於主權"、"人道干涉無國界"則是"擴展民主"論的衍生物。"擴展民主論"實質上就是要確立"美國霸權下的和平",是建立美國主導的"世界新秩序"是"同義語"。
"柯林頓主義"的第二個重要特徵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積極的對外干預活動。冷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的制定是建立在兩個重要概念和判斷之上的,即美國面臨的"安全威脅多樣化"和"廣泛的國家利益",為此,美國必須進行積極的對外干預。如果說加大對外干預的力度是柯林頓執政後期的一個明顯特點,那么科索沃戰爭是"柯林頓主義"對外干預政策的一次"新嘗試"。所謂"新嘗試",指的是這次美國是以"人道主義"和反對"種族清洗"的名義大動干戈的,它對美國擴大對外干預製造了新的藉口和依據。柯林頓本人甚至把它稱之為是"一條重要原則"。正如最新一期美《時代》周刊文章分析"柯林頓主義"時指出的,柯林頓認為,科索沃戰爭已經為北約在三種"假設"成立時在北約聯盟外部進行軍事干預提供了機會。這三種假設是:一、如果有一種動用武力的明顯的道義上的政治理由;二、如果動亂地點在戰略上是重要的;三、如果可以在不需要付出沉重代價的情況下採取軍事行動的話。"干預主義"政策給當前美國對外戰略和政策打上了具有柯林頓色彩的"印記"。
加強美國"超強"軍事實力,強化歐亞兩翼軍事同盟體系,實施經濟制裁,進行積極的對外干預活動,是"柯林頓主義"又一鮮明突出的特徵。近代來美軍費不斷上升,1999年美軍費預算為2762億美元,今後6年還將增加1120億美元。其軍費約占全球9000億左右軍費總額的近1/3。美還正在加快研製和部署"國家飛彈防禦
系統"(NMD)和"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同時,美國加緊構築以美國為中心的歐亞軍事安全體系。在歐洲,提出"北約戰略新概念",擴大北約的防務和對外軍事干預的範圍。在亞洲,強化美日軍事同盟體系以及美與韓、菲、澳、新等國的雙邊軍事關係,確保美國在該地區戰略平衡中的主導作用。柯林頓政府執政以來,加大了對外經濟制裁力度。僅1993-1996年4年中,美國就對34個國家實施了經濟制裁。與此同時,美對外軍事干預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如參與索馬里維和行動,對蘇丹和阿富汗進行飛彈打擊,發動"沙漠之孤"軍事行動等。據統計,1990-1997年,美國對外用兵達42次之多,用兵頻率高於冷戰時期的一倍。
"柯林頓主義"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它是冷戰後美國企圖稱霸全球野心急劇膨脹的產物,從當前美國"一超獨大",國際上缺乏對美國推行強權政治與霸權戰略的有力制約來看,美國奉行"柯林頓主義",頻繁進行對外軍事干預的勢頭不會減弱,而只會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