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宣洛村

查宣洛村,位於泰安市高新區良莊鎮,北可通良莊鎮政府駐地,南與寧陽東莊鄉隔柴汶河(大汶河支流)相望,左靠房宣洛村,右接劉宣洛村,是大汶河沿岸一座古老村莊。關於查宣洛村來歷歷史悠久,周公旦攝政周成王時,分封其長子伯禽為魯國始祖,魯國定“奄地”為都城,即今天的曲阜。四百年後,魯國國君魯莊公對同宗伯禽苗裔姬延(也是自身嫡支)以功肇封甚為器重,逐將“奄"都城以北,泰山之南,即汶河地帶劃出地域分封為“查邑”,正如《萬始統譜》所云:查姓起源齊郡(今山東泰安一帶),與《華夏百家姓探源》如出一轍。“查邑”一部分即為今天的高新區良莊鎮、新泰樓德鎮、寧陽東莊鄉一帶,後來延伸到費縣城南查家山頭等地。“查邑”這部分後人一直沿柴汶河一帶居住,原始的老查家莊初步形成,後逐稱為查家嶺,而查家嶺及周邊之地被正式稱之為旋樂開始建村卻始於明朝,可以說,查宣洛村雖歷史悠久,卻是明朝正式建村,其行政稱謂共經歷了五個重要時期。

查宣洛村,位於泰安市高新區良莊鎮,北可通良莊鎮政府駐地,南與寧陽東莊鄉隔柴汶河(大汶河支流)相望,左靠房宣洛村,右接劉宣洛村,是大汶河沿岸一座古老村莊。關於查宣洛村來歷歷史悠久,周公旦攝政周成王時,分封其長子伯禽為魯國始祖,魯國定“奄地”為都城,即今天的曲阜。四百年後,魯國國君魯莊公對同宗伯禽苗裔姬延(也是自身嫡支)以功肇封甚為器重,逐將“奄"都城以北,泰山之南,即汶河地帶劃出地域分封為“查邑”,正如《萬始統譜》所云:查姓起源齊郡(今山東泰安一帶),與《華夏百家姓探源》如出一轍。“查邑”一部分即為今天的高新區良莊鎮、新泰樓德鎮、寧陽東莊鄉一帶,後來延伸到費縣城南查家山頭等地。“查邑”這部分後人一直沿柴汶河一帶居住,原始的老查家莊初步形成,後逐稱為查家嶺,而查家嶺及周邊之地被正式稱之為旋樂開始建村卻始於明朝,可以說,查宣洛村雖歷史悠久,卻是明朝正式建村,其行政稱謂共經歷了五個重要時期:1、 明朝任宏烈編《泰安州志》:“宣洛”一帶稱謂“旋樂”。第18頁:洪武元年隸屬濟南府時,延東保為雲亭鄉。2、清代楊承澤《泰安縣鄉土志》(光緒三十三年)“宣洛”一代當時稱謂“雋洛”。36頁記載:屬於東南崇禮鄉,“延東距城九十里、雋洛九十里”。3、1996版《泰安市志》:民國時期宣洛稱謂“雋洛”,屬於徂陽區。1912~1928年泰安設十五個區轄118個地方“徂陽區地方九:前後王、山陽、韓家莊、柴城、堯山、沈於村、雋洛、樓德、延東(區公所駐大汶口)”。4、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民主政府區劃:仍然稱謂“雋洛”,先後屬於泰泗寧縣、徂陽縣、泰安縣。前身是1941年抗戰初期的“泰寧自治區”,由泰安、寧陽二縣析置,駐地在寧陽縣東莊鄉。1942年12月劃歸泰泗寧縣,後改名泰寧縣,屬泰山專區。1952年8月更名為徂陽縣,縣政府駐地樓德鎮。1956年撤銷,其所轄村鎮分別劃入泰安、寧陽、新泰、泗水等縣。1956年3月,撤銷徂陽縣,大汶口鎮和西住、西遙、臨汶、良莊(雋洛歸屬良莊)4區劃歸泰安縣。5、建國後行政部門取<雋洛>之諧音,又因當地汶水水流湍急,潺潺而鳴,便選渲(從水,形容涌流,宣聲)洛(從水從各,各亦聲,用以水名)為名,故定名<渲洛>,柴汶河附近六個村分別以姓氏命名為<渲洛>,釋為有奔涌大河流經之地,查家渲洛,便以此為名沿用,後來逐步演化查家宣洛,又改為查宣洛村沿用至今。查宣洛村因姬延受封“查邑”於此地而得姓,因此查宣洛村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期。千百年來,查氏文化源淵流長,查宣洛村曾建有氣勢宏偉的查家廟,後毀於文革之中,它是查氏古老文明的一頁,也是查氏家族盛極一時的佐證。查宣洛村現有查姓族人2000餘人,絕大部分為“查邑”後代,一小部分遷於山西洪洞大槐樹。是豈今山東省內查姓祖人人口最多的姓氏村。老查家莊自古就家族和睦,人丁興旺,後陸續有族人遷往樓德、東莊等地,成為當地查氏始祖。查宣洛村作為“查邑"之屬地範圍,是查姓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現在的查宣洛村是由原來的查家宣洛與小劉家莊合併而來,關於小劉家莊,存於寧陽磁窯後海子三百多年前的老族譜明確記載:漢卿同雨霂祖由劉家海子遷往玉皇堂南小劉家莊(老查家莊西首),並定居於此,世代繁延,屬寧陽候劉恬後人,為劉邦後裔。因此,查宣洛村形成了東查西劉之勢,查劉為本村兩大主姓,兩姓祖人和睦發展,共創世代繁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