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城故城

柞城故城,位於蒼山縣城東5公里,臨棗公路北側。故城分大城和北廓2部分。

大城周長3915米,自北南流的金水河繞過城東北角,成為東面的護城河。南城牆長845米,東城牆長1070米,北城牆長905米,西城牆長1095米。北廓部分略成正方形,稱為"小城",相傳是餵馬的地方,有南城裡、北城裡、椅子圈3個自然村,故城裡有1古文化遺址,東西長280米,南北寬40至60米,上為黃土和灰土,瓦礫遍地,曾有夾砂灰陶鼎足、灰陶繩紋鬲足、素麵灰陶豆等文物出土。故城內曾出土陶鬲,陶豆、瓦當,銅鏡、鋼壺、鋼洗等。1979年出土1枚陰文篆體"茶大夫之璽"5字鋼印,為戰國時期,屬國家一級文物。1980年冬出土一批害藏漢代銅器,為1l件銅洗。其中6件帶有銘文和紋飾,"水元二年堂狼造"、"蜀郡董氏造宜侯"、"吉雁"等銘文清晰矚目:鼎鶴圖,鹿雁圖、雙龜圖、飛雁圖等圖案分明,形態生動。鋼壺3件,其中之一的圈足部有銘文40個,文曰"元和四年,江陵黃陽君作,宜子孫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口人得之,致二千萬,田家得之,千廚萬倉"。北部的高台部分屬商代遺址,城址系東周至西漢的故城。1992年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