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質分解

染色質分解

壞死的細胞代謝停止、功能喪失,並逐漸出現一系列形態改變。 剛壞死的細胞在肉眼和光學顯微鏡下是不能被發現的。 壞死細胞的細胞質內在初期出現蛋白顆粒和脂肪滴,進而胞質發生凝固或溶解。

概述

染色質分解染色質螺旋狀結構
活體內局部細胞、組織死亡稱壞死(necrosis)。壞死的細胞代謝停止、功能喪失,並逐漸出現一系列形態改變。壞死可以累及整個肢體、器官,也可僅僅影響小部分組織甚至個別細胞。除了強烈的致病因素作用外,細胞壞死常由細胞、組織的可復性損傷(如細胞水腫、脂肪沉積)發展而來。

剛壞死的細胞在肉眼和光學顯微鏡下是不能被發現的。細胞壞死若干小時以後,主要由於細胞內溶酶體膜破裂,水解酶被釋放,對細胞起自身溶解作用,才能從光鏡下見到形態改變。細胞核的改變是細胞壞死的主要形態標誌。核的改變有:核內染色質濃縮,顏色變深,體積縮小(核固縮);濃縮的染色質崩解成小片,核膜破裂,染色質進入胞質內(核碎裂),在DNA酶作用下,染色質被分解,嗜鹼性染色逐漸降低,細胞核淡染,最後消失(核溶解)。

簡介

壞死細胞的細胞質內在初期出現蛋白顆粒和脂肪滴,進而胞質發生凝固或溶解。胞質因嗜鹼性核糖體的解體,對鹼性染料親和力下降,因而對嗜酸性染色加強(HE染色見胞質紅色加深)。間質纖維先發生腫脹,繼而崩解,最後與基質共同液化。壞死組織最後顯示一片無結構、紅染的顆粒狀凝固物或液狀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