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道遠

柏道遠

柏道遠,1967年10月生,湖南澧縣人。博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研究,主持多個地質調查項目。對青藏高原北緣構造和晚新生代隆升、湘東南中生代構造-岩漿演化與成礦、洞庭盆地及周緣第四紀構造活動與環境演化、雪峰(江南)造山帶及鄰區地質構造特徵及演化等進行過較深入研究,並就研究成果公開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6年9月—1990年6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本科),獲學士學位

2002年9月—2005年6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研究生),獲工程碩士學位

2007年9月—2010年6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0年7月—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原湖南省區域地質調查所),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研究

2007年獲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職稱

主持項目

1997.1—1999.12 1:5萬托口幅、洪江幅區域地質調查,成果良好

2000.1—2002.12 1:25萬新疆銀石山幅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優秀

2003.1—2005.12 1:25萬湖南衡陽市幅、郴州市幅區域地質調查,分幅報告均為優秀

2006.1—2008.12 1:25萬湖南常德市幅、岳陽市幅區域地質與環境調查,常德市幅報告優秀

2008.1—2010.12 慈利—隆回—天柱走廊大剖面油氣地質調查,成果報告優秀

2010.1—2013.5 1:25萬湖南武岡市幅、永州市幅區域地質調查,其中武岡市幅報告優秀

2011.1—2014.3 中上揚子重點區(雪峰山)構造演化及其與油氣關係

學術成果

中崑崙銀石山地區主要研究成果:

(1)首次發現巴顏喀拉前陸盆地北緣褶皺倒向北側崑崙造山帶,據此提出三疊紀末巴顏喀拉板塊與崑崙地塊碰撞的“雙層匯聚”模式。

(2)以大量斷裂、褶皺及走滑成因型湖泊研究為基礎,確定青藏高原北緣銀石山地區晚新生代區域構造體制總體為南北向擠壓,而不是一般認為的伸展拉張。

(3)新發現中新世火山岩屬2個岩漿演化序列,其中粗面英安岩由先期深部岩漿岩經後期再次部分熔融所形成;在此基礎上提出青藏北部新生代深部岩漿作用過程應有比地表火山岩更寬的時、空尺度,新生代火山岩的時空分布規律一定程度上與區域構造體制(擠壓或拉張)的發展和遷移有關。

(4)在通過磷灰石裂變徑跡分析高原隆升方面,新設計出合乎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地表高程存在強烈降升這一客觀實際的“徑跡年齡—海拔高程法”,以替代傳統的“徑跡年齡—地形高差法”,並據此對高原隆升過程和速率進行了定量研究。

(5)對青藏高原北緣的地貌組成及演化特徵進行了較深入研究,於銀石山地區劃分出7類一級地貌類型,通過相關沉積物和火山岩測年,重塑了晚新生代以來地貌演化過程。

湘東南地區主要研究成果:

(1)首次厘定出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等3個階段花崗岩的具體時限,分別為233~210Ma、174~135Ma和130~85Ma,並分析提出其分別形成於同造山後碰撞構造環境、後造山伸展構造環境、陸內裂谷環境。

(2)以多種地質要素的綜合研究為基礎,厘定出湘東南及湘粵贛邊區中生代構造發展的完整框架,從早至晚分為早三疊世-中三疊世早期前造山階段Ⅰ、中三疊世後期-中侏羅世初陸內造山階段Ⅱ、中侏羅世早期-晚侏羅世後造山階段Ⅲ、白堊紀板內裂谷階段Ⅳ等4個大的地質發展階段。

(3)發現構造體制差異是造成湘東南燕山早期花崗岩成礦能力遠高於印支期花崗岩的關鍵原因:前者形成於區域後造山環境下的拉張構造體制中,斷裂與裂隙系統高度開放,有利於成礦流體的運移、物質交換與礦質沉澱;而後者形成於區域後碰撞環境下弱擠壓構造體制中,不發育開放的斷裂與裂隙系統,難以成礦。

(4)提出了湘東南燕山早期鎢錫多金屬與鉛鋅多金屬兩類礦床組合形成的主要深層原因是岩石圈結構(厚度)差異的新認識。

(5)通過熱年代學研究,重塑了湘東南地區中新生代構造隆升的發展過程,並對印支運動造山、燕山期盆-山耦合等構造過程提供了制約。

(6)研究提出湘東南印支期隔槽式褶皺形成於基底(厚皮式)橫向收縮與壓扁作用,而非前人所認為“薄皮式”滑脫產物。

(7)在分析不同環境條件下沉積物可能包含的地球化學信息,並充分考慮區域物源區特徵和沉積盆地相對活動性的基礎上,研究確定顯示多種構造環境信息的湘東南南華系—奧陶系形成於被動大陸邊緣環境。

洞庭盆地第四紀地質主要研究成果:

(1)分別對洞庭盆地澧縣凹陷、臨澧凹陷、安鄉凹陷、赤山隆起、沅江凹陷(東部)、華容隆起等次級構造單元的第四紀構造活動、沉積特徵及環境演化等進行詳細解剖,揭示出洞庭盆地第四紀構造活動與沉積作用的橫向差異。相關成果糾正了前人有關錯誤認識,如研究表明華容隆起第四紀期間總體表現為沉降而非前人所認為的抬升。

(2)對第四紀洞庭盆地構造性質、盆地及周緣構造活動特徵取得全新認識,並提出新的盆地動力機制模式。①第四紀早期(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洞庭盆地處於斷陷階段,區域構造活動的主要表現有:盆地及次級凹陷邊界受NNE、NW、EW和SN向等4組正斷裂控制;各次級凹陷強烈沉降並接受沉積,沉降中心位於凹陷內部或中央而遠離邊界斷裂,斷裂上盤局部可具明顯沉降;隨著盆地逐漸擴張,斷陷活動向東、西邊緣遷移;盆地斷陷活動具幕式特徵,總體可分為為早更新世早期、早更新世晚期和中更新世早—中期等3個裂陷幕;除盆地北面的華容隆起具構造沉降外,盆地周緣其它隆起及盆地內部的赤山隆起具有脈動式抬升。第四紀早期斷陷活動與深部地幔上隆導致中地殼物質向周邊側向遷移有關。②第四紀晚期(中更新世晚期以來)洞庭盆地處於坳陷階段,構造活動表現主要有:中更新世晚期洞庭盆地整體抬升並遭受剝蝕,在盆地東緣和西緣產生傾向盆地的構造掀斜,局部第四系中形成褶皺;晚更新世—全新世洞庭盆地主體產生坳陷沉降並接受沉積,盆地周緣部分地區存在小幅度抬升。晚期坳陷活動與深部遷出物質的回返以及板塊尺度的物質運動和擠壓作用有關。

(3)在ESR和OSL測年基礎上,通過漢壽縣兩護村ZKC1孔孢粉組合特徵及化學蝕變指數、微量元素含量和磁化率變化曲線等分別探討了洞庭盆地第四紀氣候演變過程,得出的結論認識基本一致,並與中國東部第四紀氣候演化基本吻合。

(4)通過對ZKC1孔特徵重礦物來源和含量變化研究,揭示第四紀洞庭盆地存在幕式斷陷活動,早更新世早期、早更新世末期和中更新世中-後期等3個時期強烈斷陷沉降,相對湖平面上。

(5)首次提出構造-沉積地貌類型的概念並對洞庭盆地及周邊進行第四紀地質與環境研究,構造-沉積地貌類型的劃分及其地貌圖的編制,不僅反映出地表地理環境暨地貌特徵,同時提供了直觀表達不同地區第四紀地層、構造特徵及其反映的地質與環境演化過程的有效途徑,有助於促進和深化區域第四紀地質與環境研究。

(6)對曾被認為屬冰川成因的津市黃牯山泥礫混雜堆積進行了詳細的野外考察,研究表明其為土石流產物,而不是冰川成因。

獲獎情況

2003年 湖南地勘局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項目為1:25萬銀石山幅區域地質調查,排名3;

2006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地質調查成果獎,獲獎項目為1:25萬郴州市幅區域地質調查,排名1;

2009年 湖南地勘局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項目為1:25萬常德市幅區域地質調查,排名1;

2010年 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獲獎成果為“湘東南中生代構造演化與成礦”,排名1。

2004年 湖南省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獲獎論文《青藏高原北緣崑崙山中段構造隆升的磷灰石裂變徑跡記錄》,排名1;

2006年 湖南省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獲獎論文《湘東南及湘粵贛邊區中生代地質構造發展框架的厘定》,排名1;

2008年 湖南省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獲獎論文《湘東南南華系—寒武系砂岩地球化學特徵對華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構造背景的制約》,排名1;

2012年 湖南省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獲獎論文《洞庭盆地第四紀構造演化特徵》,排名1。

2004年 被中國能源化學工會全國委員會授予“國土資源系統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2005年 被評為湖南地勘局勞動模範;

2005年 榮獲“全國地質勘探工程技術標兵”稱號;

2006年 被評為湘潭市優秀共產黨員

代表論文

柏道遠,賈寶華,王先輝,等. 湘中盆地西部構造變形的運動學特徵及成因機制. 地質學報,2013,87(12):1791~1802.

柏道遠,鐘響,賈朋遠,等. 雪峰造山帶南段靖州盆地成因性質及形成背景. 中國地質,2013,40(4):1079~1091.

柏道遠,鐘響,賈朋遠,等. 雪峰造山帶靖州盆地斷裂構造及其形成背景探討.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3,37(2):173~183.

柏道遠,賈寶華,鐘響,等. 湘東南印支運動變形特徵研究. 地質論評,2012,58(1):19~29.

柏道遠,賈寶華,鐘響,等. 湘中南晉寧期和加里東期構造線走向變化成因. 地質力學學報,2012,18(2):165~177.

柏道遠,李長安,陳渡平,等. 化學風化指數和磁化率對洞庭盆地第四紀古氣候變化的回響. 中國地質,2011,38(3):779~785.

柏道遠,王先輝,李長安,等. 洞庭盆地第四紀構造演化特徵. 地質論評,2011,57(2): 261~276.

柏道遠,賈寶華,劉偉,等. 湖南城步火成岩鋯石SHRIMP U-Pb年齡及其對江南造山帶新元古代構造演化的約束. 地質學報,2010,84(12):1715~1726.

柏道遠,吳能傑,李長安,等. 華容隆起及周緣第四紀構造-沉積特徵與演化. 中國地質,2010,37(5):1243~1256.

柏道遠,李長安,張文卿,等. 洞庭盆地兩護村孔孢粉組合及其氣候與地層意義. 地質科學,2010,45(4):1125~1138.

柏道遠,劉波,李長安,等. 第四紀洞庭盆地臨澧凹陷構造-沉積特徵與環境演化. 山地學報,2010,28(6):641~652.

柏道遠,李長安,周柯軍,等. 第四紀洞庭盆地赤山隆起與安鄉凹陷升降運動的沉積記錄. 沉積學報,2010,28(4):645~658.

柏道遠,李長安,王先輝,等. 第四紀洞庭盆地構造性質及動力機制探討.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0,34(3):317~330.

柏道遠,李長安,馬鐵球,等. 第四紀洞庭盆地安鄉凹陷及西緣構造-沉積特徵與環境演化.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10,32(2):120~129.

柏道遠,李建清,馬鐵球,等. 第四紀江漢-洞庭盆地東部中段構造-沉積地貌類型劃分及特徵. 地理科學,2010,30(2):236~241.

柏道遠,李送文,周柯軍,等. 1:25萬常德市幅構造-沉積地貌類型劃分及其對江漢—洞庭盆地第四紀地質與環境研究的啟示. 中國地質,2010,37(2):280~297.

柏道遠,李長安,王先輝,等. 第四紀華容隆起構造活動、成因及動力機制. 地質科學,2010,45(2):411~427.

柏道遠,李長安,王先輝,等第四紀洞庭盆地澧縣凹陷構造活動特徵及動力學機制探討. 地球學報,2010,31(1):43~55.

柏道遠,李長安,陳渡平,等. 洞庭盆地兩護村孔重礦物特徵及其對第四紀構造活動與環境演變的回響. 地質論評,2010,56(2):246~260.

柏道遠,倪艷軍,周柯軍,等. 湖南津市黃牯山第四紀泥礫混雜堆積成因探討. 熱帶地理,2009,29(6):594~599.

柏道遠,周柯軍,馬鐵球,等. 第四紀洞庭盆地沅江凹陷東緣鹿角地區構造-沉積演化研究. 地質力學學報,2009,15(4):409~420.

柏道遠,高峰,馬鐵球,等. 洞庭盆地澧縣凹陷第四紀沉積特徵與古地理演化.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9(4):10~21.

柏道遠,倪艷軍,李送文,等. 江南造山帶北部早中生代岳陽-赤壁斷褶帶構造特徵及變形機制研究. 中國地質,2009,36(5):996~1009.

柏道遠,鄒賓微,趙龍輝,等. 湘東太湖逆沖推覆構造基本特徵研究. 中國地質,2009,36(1):53~64.

柏道遠,馬鐵球,王先輝,等. 南嶺中段中生代構造-岩漿活動與成礦作用研究進展. 中國地質,2008,35(3):436~455.

柏道遠,李建清,周柯軍,等. 祁陽山字型構造質疑.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8,32(3):265~275.

柏道遠,周亮,王先輝. 湘東南南華系—寒武系砂岩地球化學特徵對華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構造背景的制約. 地質學報,2007,81(6):755~771.

柏道遠,賈寶華,馬鐵球,等. 湘東南印支期與燕山早期花崗岩成礦能力差異與岩石地球化學特徵關係探討. 岩石礦物學雜誌,2007,26(5):587~598.

柏道遠,賈寶華,馬鐵球,等. 湘東南燕山早期鎢錫與鉛鋅多金屬礦床組合形成的構造-岩漿動力學機制. 地質學報,2007,81(9):1238~1247.

柏道遠,賈寶華,李金冬,等. 區域構造體制對湘東南印支期與燕山早期花崗岩成礦能力的重要意義——以千里山岩體和王仙嶺岩體為例. 礦床地質,2007,26(5):487~500.

柏道遠,周亮,馬鐵球,等. 湘東南印支期花崗岩成因及構造背景. 岩石礦物學雜誌,2007,26(3):197~212.

柏道遠,黃建中,李金冬,等. 華南中生代構造演化過程的多地質要素約束—湘東南及湘粵贛邊區中生代地質研究的啟示.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7,31(1):1~13.

賈寶華,柏道遠,孟德保,等. 藏北蠶眉山地區中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學特徵及成岩過程研究. 岩石礦物學雜誌,2006,25(4):261~272.

柏道遠,黃建中,孟德保,等. 湘東南地區中、新生代山體隆升過程的熱年代學研究. 地球學報,2006,27(6):525~536.

柏道遠,陳建成,孟德保,等. 湖南炎陵印支期隔槽式褶皺形成機制探討.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06,(4):10~14.

柏道遠,陳必河,孟德保. 中崑崙聳石山地區晚古生代花崗岩地球化學特徵、成岩作用與構造環境研究. 中國地質,2006,33(6):1236~1245.

柏道遠,陳建成,馬鐵球,等. 王仙嶺岩體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對湘東南印支晚期構造環境的制約. 地球化學,2006,35(2):113~125.

柏道遠,黃建中,王先輝,等. 湖南邵陽-郴州北西向左旋走滑暨水口山-香花嶺南北向構造成因. 中國地質,2006,33(1):56~63.

柏道遠,黃建中,馬鐵球,等. 湘東南志留紀彭公廟花崗岩體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構造環境. 現代地質,2006,20(1):130~140.

柏道遠,陳建超,馬鐵球,等. 湘東南騎田嶺岩體A型花崗岩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構造環境. 岩石礦物學雜誌,2005,24(4):255~272.

柏道遠,熊延望,王先輝,等. 湖南常德-安仁NW向斷裂左旋走滑與安仁“y”字型構造.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5,29(4):435~442.

柏道遠,黃建中,劉耀榮,等. 湘東南及湘粵贛邊區中生代地質構造發展框架的厘定. 中國地質,2005,32(4):557~570.

柏道遠,熊延望,陳建超,等. 青海銀石山地區巴顏喀拉前陸盆地構造變形特徵及動力學機制.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3,23(4):71~78.

柏道遠,賈寶華,彭和球,等. 青藏高原北緣銀石山地區差異隆升機制. 資源調查與環境,2003,24(4):235~243.

柏道遠,孟德保,劉耀榮,等. 青藏高原北緣崑崙山中段構造隆升的磷灰石裂變徑跡記錄. 中國地質,2003,30(3):240~246.

柏道遠,孟德保,賈寶華,等. 青藏高原北緣銀石山地區地貌年代學初步研究. 地質科技情報,2003,22(4):45~5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