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型中型,體長30-37mm;翅展70-87mm。頭部及胸部黃綠色,下唇須褐色,脛節、跗節外側黑褐色;前翅棕褐色,有裂紋,端區褐色,內線歪斜至後緣中部,環紋為1黑點;紋褐色,內緣直,外緣外彎,後端與內線相遇,前端有1半圓形黑棕斑,亞端線暗褐色,不整齊鋸齒形,前段外側有鋸齒形黑斑,端線黑褐色,鋸齒形,後翅橘色,亞端帶黑色,寬度有變異。整體與青安鈕夜蛾十分相似。![枯安鈕夜蛾](/img/a/83b/nBnauM3X0ADOxIjNzYzM3kjM3ITM4ADMykjNwADMwAzMxAzL2M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生態習性
幼蟲分布於廣大地區的雜草灌木間。成蟲飛翔力強,晝伏夜出,晚上取食、交尾、產卵等。成蟲以果實汁液為食料,尤喜吸食近成熟或成熟果實的汁液。在廣西西南部的果園,一年中4月-6月為害枇杷、桃、李和早熟荔枝果實;5月下旬-7月,為害荔枝果實;7月中-8月上旬為害龍眼果實;6月-8月上旬除荔枝龍眼外,還為害杧果、黃皮等;8月中旬以後開始為害柑橘果實。一天中以晚上8-11時覓食活躍;悶熱、無風、無月光的夜晚,成蟲出現數量較大,為害最嚴重。 凡是丘陵山區的果園,枯安鈕夜蛾發生較嚴重。天敵:卵期有赤眼峰、黑卵蜂;幼蟲期有一種線蟲;成蟲天敵有螳螂和蚰蜓等。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 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國外分布 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大洋洲及非洲東部 。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A、果園規劃:在山區或近山區新建果園時,尺可能連片種植;選種較遲熟的品種,避免同混栽不同成熟期的品種。B、栽種幼蟲寄主植物:在果園邊有計畫栽種木防已、漢防已、通草、十大功勞、飛揚草等寄主植物,引誘成蟲產卵、孵出幼蟲,加以捕殺。人工防治
在果實成熟期,可用甜瓜切成小塊,並懸掛在果園,引誘成蟲取食,夜間進行捕殺。在果園被害初期,將爛果堆放誘捕,或在晚上用電筒照射進行捕殺成蟲。物理防治
A、每6700平方米(約10畝)果園設定40瓦黃色螢光燈或其他黃色燈5~6支,對吸果夜蛾有一定拒避作用。B、對某些名優品種,果實成熟期可套袋保護。藥劑防治
A、在果實進入成熟初期,用香茅油紙片於傍晚均勻懸掛在樹冠上,以拒避成蟲。方法是用吸水性好的紙,剪成約5厘米×6厘米的小塊,滴上香茅油,於傍晚掛出樹冠外圍,5~7年的樹,每株掛5~10片,將晨收回放入塑膠袋密土保存,次日晚上加滴香茅油後繼續掛出,依次進行直至收果。B、在果實將要成熟前,用甜瓜切成小塊,或選用較早熟的荔枝、龍眼果實(果穗),用針刺破瓜、果肉後,浸於90%晶體敵百蟲2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20倍液,或30%苯腈磷乳油,或40%苯溴磷等藥液中,經10分鐘後取出,於傍晚掛在樹冠上,對健果、壞果兼食的吸果夜蛾有一定誘作用。C、在果實近熟期,用糖醋液加90%晶體敵百蟲作誘殺劑,於黃昏放在果園誘殺成蛾。![成蟲](/img/9/0e2/nBnauM3XwgzMwETO3YzM3kjM3ITM4ADMykjNwADMwAzMxAzL2M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