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龍志豪
林龍志豪,1997年5月8日出生,2005年鄭州武術全國擂台賽少年組冠軍;這3年多次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溫州等地參加武術表演活動;2006年7月出訪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十月將出訪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功夫簡介
舉世皆知,在冷兵器時代,中華民族以“文治武功”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中華民族瑰寶的中國功夫更是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博大的文化內涵征服和吸引著世界的目光。“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句經典“語錄”則更多地在“功夫圈”被引用、詮釋。
送兒走上習武路
“女怕嫁錯郎,男怕選錯行”。林軍、龍菊仙夫婦在兒子5歲那年便將他送進了陽新運龍文武學校,希望兒子文武雙修,未來的道路能寬闊地平展在腳下。
4日上午,記者一行在陽新縣城天龍八步跆拳道館第2次採訪了現年9歲的林龍志豪,還有邀約而至的林軍、龍菊仙夫婦。離開龍騰虎躍、吼聲如雷的訓練大廳,隔音設施完善、裝璜考究的館長室成了彼此交談的最佳場所。林軍健談,他望著衣著樸素,坐態拘謹的妻子龍菊仙,語氣帶有很重的“憐香惜玉”色彩,他說和龍菊仙1990年元月1日結婚,雙方的工資雖低但都有一份工作,加上他的父母拿有退休工資,夫妻生活充滿了玫瑰般的顏色。但妻子一直身體較差,讓林軍最為牽掛和揪心,1996年妻子懷孕後,醫院用保胎藥保住她腹中的生命,1997年5月8日,妻子通過剖腹產才生下了林龍志豪。林軍說,從給孩子取名中就知道夫妻2人的恩愛了,對孩子的期望也被做父母的注釋到了孩子的名字之中。
林龍志豪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夫妻倆“閒來無事”便“議論”、“幻想”著他的前途。林軍稱,孩子的前途第一步是學業有成,再在社會的“大浪淘沙”中立足、生存和發展,軍人、教師、公務員等等職業,夫妻倆人都探討過,畢竟都是紙上談兵的事。林軍認為,孩子從小得有某方面的興趣或愛好,家長從中發現“苗頭”再施培育才是至理。經過揣摩、觀測,林軍發現兒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兩點基本不變,或許是妻子身體太弱的原因影響到了孩子,林龍志豪身體一直不怎么好,感冒、發燒等病患每年不斷。再一個就是他特別好動,林軍說,用詞準確些就是“調皮”。2002年7月的一天,陽新縣城下起了暴雨,不長的時間,林軍家門前的一條排水溝成了小河,林龍志豪趁父母上班的大好時機,穿著褲衩痛快地玩了幾個小時的“雨水”,待林軍回家,見到兒子一人對水獨樂,又驚又氣的他平生第一次將兒子打得很慘。那個晚上夫妻2人長吁短嘆,第一次感覺到對兒子的將來“無計可施”,半夜時分,林軍對妻子說,陽新運龍武校的校長是位少林武僧,每年縣裡的各種活動,武校都會有精彩的節目,表演的大都是青少年運動員。妻子隨口說了句:“那你去打聽打聽。”
林軍第2天就通過朋友打聽到了王運龍的“底細”:少林寺第34代武僧,國家武英級運動員,國家一級武術裁判;20多次出訪歐美、亞洲各國和地區,和國內外同行及實業公司保持人才輸送機制。林軍坦言,他那個年齡段的人都有過“文武”雙修的夢,但因那時經濟不景氣和陽新不具備習武的土壤,才造成了不少人的遺憾,所以將兒子送到文武學校,一是圓了父輩的“文武”夢,更重要的是兒子將來的路會更寬闊。
自古英雄出少年
現實生活中,世俗的觀念里,很多市民都認為“年輕的是不可靠的”,“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往往忽視了青少年的“威力”:世界觀的形成,人生的目標、追求等都得自小培養,這便有了那句“自古英雄出少年”。
林龍志豪應記者的要求,在訓練廳表演了一套惟妙惟肖的猴拳和一些武術運動員最起碼具備的基本功,像劈叉,前、後、側空翻動作,林龍志豪表現出了與年齡不相符的利落和剛勁;“少林童子功”的展示,博得大家陣陣叫好的掌聲:頭部和軀幹的重疊,還有四肢的伸縮、舒展是平常人意料之外的極限,跌扑之間閃現著人們念頭的“不可能”,起落之際眉宇平緩如波瀾不驚。雙目自然調開,給人氣定神閒的愉悅。運龍武校校長、天龍八步跆拳道館館長王運龍眉開眼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林龍志豪能吃得苦,悟性又高,將來會很有出息的。林軍說將兒子送來武校幾天就打了退堂鼓,差點把兒子的前程給毀了。
王運龍的辦公室,刻意裝璜成“禪武合一”的意境,西牆壁是“書劍”的表現形式,一幅狂草讓記者吟喔:吃苦是良圖,做苦事,用苦心,費苦勁,苦境終成樂境;偷閒非善策,說閒話,好閒遊,做閒事,閒人就是廢人。林軍介紹,2002年8月份,兒子在文武學校,每天近6個小時的武術基本功訓練讓做父母的心疼,妻子就讓他把兒子領回家,說什麼也不讓孩子吃那份苦了。林軍找到王運龍,西牆壁的這幅“狂草”仿佛一劑猛藥讓林軍頓時清醒過來: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上甜?何況世人無天才,就算有也是三分天才、七分勤勞。林龍志豪得知父母要終止他的習武,曾猶豫過,他在記者面前喃喃囈語般說,每天早晨5點就開始了訓練,2個小時不停地跑,不停地踢腿、站樁,上午2個小時又“如此”,下午文化課舒坦勁一過,晚上還得堅持2個小時的出拳、踢腿,“蠻累人的”。練了5天被父母接回家休息了2天,林龍志豪這才覺得習武雖苦但很有趣:每天100多位同學跑步時整齊劃一的腳步聲,踢腿、沖拳時發出的叫喊聲直衝天際。林龍志豪捨不得離開武校,更捨不得離開同學,就堅持讓父母再把他送去了武校。
王運龍稱,中國武術講究一招一式的規範,注重身體與技擊的合理,著重實戰和訓練的結合,林龍志豪在武校按“骨格”被王運龍編在拳腳組學習七星拳、小洪拳和猴拳。猴拳因模仿猴子的動作而自成章法,故在象形拳中頗受習者喜愛,林龍志豪習武時的痴迷讓王運龍欣慰,畢竟“拳不離手”才是藝痴者的表現,林龍志豪每天每一招都單調而執著地幾十遍、上百遍地演練,直至將猴拳演練得神形兼備、惟妙惟肖。為了提高實戰水平,武校都有對練的科目和課時,記者數次應邀參觀了該武校按年齡段劃分的對抗比賽,林龍志豪的猴拳在應敵時的靈活、閃擊與“抓耳撓腮”給記者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為了提高運動員的各種素質,王運龍帶隊參加了一系列國內重大賽事或活動,小小年齡的林龍志豪僅在2004年就隨團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溫州等地參加了武術表演活動,並兩次去少林寺功夫團受訓。2005年7月在河南鄭州舉行的全國武術擂台賽中,林龍志豪一舉斬獲少年組武術冠軍金牌。2005年底,少林寺功夫團在全國範圍內挑選武術運動員,為2006年去新加坡、印尼的武術交流活動作準備,4月初,少林功夫團團長、少林第34代武僧釋延凌在千百萬盒影像資料帶中挑出了林龍志豪。林龍志豪在少林武術訓練基地集訓一個多月的時間,然後“從鄭州坐飛機去深圳,坐船到香港,再搭飛機到新加坡,蠻有味”,林龍志豪第一次離開國門踏上異域土地,他在新加坡、印尼的十多場表演中,猴拳和少林童子功為他博得了“功夫童子”的美譽。當地媒體都驚呼:中國少年竟具如此神功!
王運龍在記者面前稱:能為國家掙得榮譽,長中國人志氣的人就是英雄。
窮人也能學好武
早有權威調查:中國人對下一代的投資雖在世界排名居中,但比例占世界第一。也就是說,我們中國人為了下一代的付出是徹底、全部的,甚至是“超前的預支”。林軍的家庭概莫能外。
林龍志豪3歲那年,母親龍菊仙便在單位下崗了,林軍的月收入“封頂”也只1300元。自從兒子進了武校,一家人玫瑰般的色彩更多地摻入了灰暗的、乾澀的生活底色。林軍稱,他的父母疼愛孫子,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在陽新,由於武校和家的距離不遠,老兩口每天都會去看孫子習武學文,心裡頭總擔心孫子太苦太累,今天熬點湯明天捎幾個水果給孫子,就認為孫子補了身子骨。老人們的意識里自古便有窮文富武之說,意思就是窮人家的孩子只有“學而優則仕”才是出路;富人家的孩子練武天經地義,因為有足夠的營養和光鮮的衣著,還有搶眼的十八般兵器。沒有錢的支撐很難仗武尋路。
在縣城環城公路的濱湖區,一棟30年前的建築就是林軍的家,不到100個平方米的面積,居住著三代人,林軍夫婦和兒子共一間20多個平方米的臥室。林軍說妻子為了減輕家裡的壓力,幾年前在一家學校找了個活兒,一個月300的工錢足以供全家開銷大半個月,父母計700元的退休工資和他的1300元月薪,絕大部分用於兒子“文武”雙修。對此,林軍豪無悔意:“為了么事?哪個家長不願子女出息呢!”林龍志豪人小鬼大,他對記者說,他對刀槍劍棍沒有涉獵,但他喜歡耍鞭子,一有空閒就對空揚鞭,“劈啪”聲中,自己不安的心便少了浮躁;他最大的業餘愛好是玩石子,並能玩出很多花樣。林軍一臉痛惜:孩子懂事了,他是為家裡的經濟拮据而自責,玩鞭、石子是一種情感的宣洩。
林龍志豪第一次獲獎是在我市猴年春節晚會上,他的“金猴鬧春”被評為一等獎,市委副書記汪道勝親自為他頒的獎。也就是從那時起,林軍夫婦更堅定了讓兒子走武術之路,將來有所作為。家裡給的費用,林龍志豪算給記者聽:少林訓練基地一個半月,買了一袋洗衣粉,一支牙膏、一塊香皂……,“帳目”中沒有飲料、水果、零食或玩具。最大的一筆開銷是每晚給爺爺、奶奶和父母的長途電話費。王運龍說每次在外,他很注重隊員的心態,隊員的價值觀的傾向他都必須掌握,“大部分隊員都能像林龍志豪一樣,這點我很高興。”
將來的路很長,林龍志豪在記者的提問下回答:長大了想去國外當一位“厲害”的武術教練。原因則為:要讓外國人知道中國功夫的魅力;去賺取外國人的錢。林龍志豪十月將會去美國紐約、舊金山和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獻技”,他最大的心愿是:“什麼時候‘功夫童子’成為‘功夫王子’,就證明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