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大井礦(全稱赤峰大井銀銅礦)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礦區先後又有富源公司、通和公司、利拓公司三家礦山企業入駐。礦區總面積4.25平方公里,是集銅、鉛、鋅、錫、銀採選為主的多金屬礦山企業,採選能力達到4000噸/日。據史料記載,大井古銅礦遺址,為青銅時代的遺址,距今2700至2900年,屬夏家店上層文化,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一處集採礦、冶煉、鑄造等全工序的古銅礦遺址。遺址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地表可見露天採礦坑47條,文物工作者進行部分挖掘,挖掘出石制工具1500餘件,並發現有用於冶煉的8個平台共12座煉爐遺址和部分用於鑄造的古代器具?。
建設意義
據介紹,林西縣大井礦山公園內礦業遺蹟豐富而具有代表性,是我國北方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集採礦、冶煉和鑄造於一體的古銅礦,也是我國北方最早的具有大規模採礦、冶煉、鑄造等全套工序的古銅礦。這些珍貴的礦業遺蹟,為研究我國古代銅礦採選和冶煉技術,研究我國商周以來的文化發展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證據,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林西縣大井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將結合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治理,把礦山環境建設成為符合國家標準的、與周圍環境相和諧的景觀瀏覽地。珍貴的礦業遺蹟為研究我國古代銅礦採選和冶煉技術,研究我國商周以來的文化發展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證據,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大井國家礦山公園建設主要以大井古銅礦遺址的礦業遺蹟、地質遺蹟以及礦冶遺址的保護為前提,進行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和建設?。
公園定性
以展示中國銅礦業發展的歷史為主線,以古銅礦遺址為主體景觀,結合現代銅礦業先進開採技術與公園優美的自然景觀,挖掘公園絢麗多彩的銅文化和歷史旅遊文化,具備林西歷史再現、礦業遺蹟旅遊、科學考察、休閒娛樂和愛國主義教育等功能,以保護利用礦業遺蹟景觀資源及其它人文景觀為根本宗旨,使礦山公園成為集礦業歷史再現、科學研究、遊覽觀光、科普教育、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國家礦山公園。
規劃模式
採用“斑塊-廊道-基底”的規劃模式。以古銅礦遺址、生產礦山和小鎮為基底,保持建築順地形錯落式建造風格。以中軸線、貫穿古今的銅礦礦業為規劃廊道,以保護當地特色生物為生態廊道,將規劃景觀斑塊分為殘留斑塊、干擾斑塊、環境資源板塊、引入斑塊、再生斑塊。
園區景點
礦業生產遺址
歷史久遠的各種規模的礦井、冶煉廠、加工場、工藝作坊、窯址和其它礦業生產構築物、廢棄地、矸石堆、採石坑、典型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等。
礦產地質遺蹟
地質遺蹟是指與礦產形成有關的地質遺蹟,包括典型的含礦地層剖面、構造地質遺蹟、古生物遺蹟、地質地貌遺蹟、找礦標誌物及指示礦物、水體景觀以及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礦山動力地質現象(地裂縫、地面塌陷、土石流、滑坡、崩塌等)遺蹟。礦產地質遺蹟反映了區域構造地質特徵及成礦地質背景,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中,由於內外地質作用而形成、發展並保存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遺產。它們對研究成礦規律、礦區環境治理、旅遊開發、地質礦產科學知識普及等都有重要意義。如林西組建組剖面屑岩段和泥灰岩段兩岩性段中,但礦化對圍岩並無明顯選擇性,而嚴格受構造控制、原生沉積構造、古生物化石遺存。
礦業活動遺蹟?
礦業生產及生活活動遺存的器械、設備、工具、用具等。在古礦坑礦冶遺址內,遼寧省博物館試挖掘出土和採集了各類採礦石器約1500件,其中的1000多件是從4號古礦坑僅7米長的發掘區內出土的。如在5號爐址旁的灰土層中發現陶質獸首鼓風管1個。在4號爐址附近還出土7塊小陶范殘塊。在6號礦體附近表土層中發現過一個圓形殘破煉爐,局部生有綠色銅銹,底部殘缺。
相關資料
? 內蒙古林西大井國家礦山公園所在地——林西縣自古就有“塞北重鎮”之譽,縣域綜合交通發展以多方式聯運和集約化運輸為主體,以國家、區域交通幹線為骨架,交通便利,305國道與303省道、204省道穿過腹地,集(寧)通(遼)鐵路橫跨全境。這裡是內蒙古高原向遼河平原的過渡地帶,也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匯聚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