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林森“育才救國民族復興”的思想
林葭蕃說:“前清科舉時代,尚乾鄉中武科方面特強,相傳在某一年中曾並出五武舉二十八武秀才的盛事;文科方面則較稀少,比之鄰江之擁有七科八進士的螺洲鄉,則顯見不及,(同光年間螺洲鄉產生七科八進士相近時間,尚乾僅出一武探花一文進士)。在此沃野百里、群居萬餘戶中,竟無一中等學校。林森對此惄然憂之!時巧老人(林森)於民國22年(1933年)夏間回鄉謁祠祭祖,省立福州鄉師範址設福州市西洪山橋之畔,地僻人稀,常逢水患。閩省教育當局正在計畫覓地遷移,苦於無適宜地址與現成建築物可資利用。老人聞此訊,一面向閩省府教育建議,請其遷校尚乾。一面與鄉人商議,首將傍山之陶江書院、陶南書院及其附近三大廟改為校舍之用,次則籌款將院旁廟側之權屋八十餘間,陳柩七百餘具移往山後僻處,將原有的舊權屋收買拆毀,鋤為平地,以供遷來新校作為操場與跑道之用。所需費用,首由老人慨捐一千銀元為倡,其餘則委囑你祖父出面向鄉人勸募,共募得3700元。由我具體負責,先在尚乾鄉旁西北後山購地數畝,半作上述陳柩中無力遷葬者代為葬埋之用,所幸所事得成,鄉師範一校於當年冬間全部遷徙來臨。師生動手在書院西北側山麓建起教學樓,當時學生和老師每人捐大米二十斤,故稱師生堂。”
林葭蕃特寫一名聯“鄉是吾鄉、校亦吾校,師生達已,後必達人。”他還撰寫捐款立碑在永乾堂前。碑曰:“幹上學、學上乾。心如此石堅,身似鐵羅漢。農村得寄在吾曹,百折猶苦幹。”鄉師範為福州地區培養一批骨幹教師,1936年全省六所師範學校會考,福州鄉師範得第一名。
林森不僅自己慷慨解囊,捐廉興學,還發動大家為教育盡力。他的育才即救國之本意,認為欲使中華民族之復興,育才教育是根本。林森就任於民族危難之際的國府主席,公務繁忙還把育才興學的事放在心上,為復興民族服務,林葭蕃追隨他的思想,寫了《縣政學》,林森為此書封面題字。
晉江中學任校長
民國25年(1936年)其間,省政府將全省六個學校合併為全省性的師範學校,林葭蕃則調往晉江中學為校長。台灣作家龔書綿女士在散文集《鄉情萬縷》中的“泉州灣的懷念”一文中說,晉中是我母校,校長林葭蕃先生出身福州望族,早年留學東瀛,回國後服務於教育界,現為台大國貿系資深教授,桃李遍天下,他的實幹苦幹精神,為晉江中樹立了優良的學風,使之成為有數幾所學校聲譽最佳的中學,常得全省會考冠軍。泉州五中(晉江中學前身)85周年校慶時,林葭蕃惠寄七律一首:“樹蕙滋蘭幾度春,貞高絕潔不沾塵。溫陵黌宇蒼松老,德化弦歌桃李新。展誦華間情繾綣,追思雅教意純真。馬融絳帳垂清范,華誕飛觴答苦辛。”
泉州五中90周年校慶之際,九十高齡的老校長林葭蕃設立了獎學金,鼓勵學生勤奮學習。
抗戰勝利任台大教授
抗日戰爭勝利後,林葭蕃任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1976年他發表了改進台灣合會事業的專案研究報告《談台灣中小企業融資之問題》。對大陸當今中小企業的融資,有著借鑑的意義。林葭蕃惜才,獎勵青年學子,他還積極襄助購買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著作轉贈給學生。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設定林葭蕃教授紀念獎學金,以獎助優秀學生學業造福社會。《世界名人錄教育家篇》中有他的名字。林葭蕃愛國愛鄉,聯繫眾多族人林葆善、林震東、林尚武等組成宗親會,聯絡同宗,強調和睦團結,成為敦親睦族的團體,為台屬服務,與祖國加強聯絡,為和平統一中國貢獻力量。
由林葭蕃和海外林功佑先生資助林偉功主編的首部學術叢書《海峽兩岸林森研討集》得以面世,為海峽兩岸史學界探討民國歷史人物開了先河,在海外有較大影響,促進了海峽兩岸的學術文化交流。
林葭蕃數十年執教為生,無時不懷念故土鄉梓,1996年10月,林葭蕃教授從台灣歸來,2002年9月13日林葭蕃病逝漳州。骨灰安葬在福州尚幹家鄉,在閩侯二中舉行隆重的追悼會,原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陳家政參加了追悼會。
盤點中國教育家10
教育是立國之本,所以我們要尊重教育,大力發民教育。這個任務就是向大家介紹全國各地有名的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