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林業經濟學是研究林業部門生產,以及與此相聯繫的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發展運動的規律及其套用的學科。當前的林業經濟學模型,構建於木材永續利用體系和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之上,存在著諸多局限性。
森林可持續經營(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SFM)體系中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因素不同於木材永續利用。因此,SFM經濟學將以多元均衡經濟學和消費者偏好理論為基礎。其中, 消費者偏好理論考慮了個體的複雜性、環境的特殊性、偏好的動態性、需求的差異性以及需求的層次性等因素。鑒於SFM的內在要求,所以當今社會有必要拓展林業經濟學領域。
學科體系
林業經濟學的學科體系是隨著林業生產和林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所包括的分支學科各國不盡一致,一般包括林業經濟學概論、森林工業經濟學、林業經營經濟學、林業經濟史、林業法規、林業經營管理學、林業統計學、林業會計學,以及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而產生的邊緣學科,如林業技術經濟學、森林生態經濟學、森林資源經濟學、林業經濟地理學等。
簡史
林業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科,產生於19世紀的瑞典。當時歐洲林業商品經濟有較大發展。由於把森林作為商品木材採伐和林產原料基地來經營,需要計算費用與效益,進行市場預測,從而推動林業經濟的研究,逐步形成林業經濟學的原理。20世紀初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林業經濟學著作,如瑞典帕特森的《瑞典的林業》(1912)、哈密爾敦的《瑞典森林經濟對策》(1915)等。隨著林業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改善林業經營,加強管理,提高效率,節省費用,從而推動林業經濟學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出現了如林政學、森林較利學、林業經濟與組織學,以及木材稅收、木材流通等各方面的著作。在歐美,形成了以德國為代表的森林永續經營利用學派,在亞洲形成了以日本為代表的永續經營保護學派。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對林業經濟問題的研究。如《禮記·月令》中寫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孟夏之月毋伐大樹;季夏之月,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季秋之月,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仲冬之月,日短至則伐木取竹箭。”孟子提到:“斧斤以時入山林,則材木不可勝用也。”公元前1世紀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貨殖列傳》中已有人工經營用材林、經濟林的論述。
11世紀宋代陳翥的《桐譜》,論述了植桐的經濟效益,韓彥直的《橘錄》,論及柑橘的生產和運銷。 14世紀明代俞貞木(一作俞宗本)撰寫的《種樹書》中,也有對林業經濟問題的論述。17世紀清代的《植物名實圖考》,論述了森林植物的經濟價值。但是,歷代雖有不少專題著述,卻一直沒有形成獨立的林業經濟學科。到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西方林業經濟學著作才開始傳入中國。
研究內容
在中國,林業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林業生產單位的組織形式及林業經濟管理體制;林業中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及其他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林業生產部門的結構、林業生產布局與林業區劃 ;林業規劃和計畫;林業投資效果的分析和評價;林業產品貿易與價格,林業財政、信貸及貿金的運用;林業中產品和收入的分配及林業職工的生活消費;森林生態及社會公益經濟效益等。
當前,加強林業經濟學的研究,根據客觀經濟規律正確處理林業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各方面的經濟關係,正確處理技術和經濟的關係,運用社會主義的經濟手段,協調林業生產建設中的各個環節,使生產者的責、權、利結合兼顧,以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學
中國林業經濟學的研究工作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後,起步較晚。1955年東北林學院首先開辦了林業經濟研究生班和師資進修班,為國家培養了第一批林業經濟理論隊伍。此後,在各林業院校逐步有林業經濟課的開設。
1980年成立中國林業經濟學會,同時創辦《林業經濟》等刊物,對林業經濟理論研究水平的提高起了促進作用。
學科特點
林業生產建設活動和林業再生產各環節(生產、分配、流通)經濟關係的總稱。包括培育 森林,木材、多種林特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等生產建設活動及其經濟關係。
林業經濟的特點:
①培育森林近似農業種植業,以土地為基本的生產資料,培育森林的生產過程,是人的勞動過程與林木生長發育的自然過程相互交織;而木材生產則是林木的採伐和運輸過程;木材及林特產品加工,又是加工工業的性質。
②培育森林是林業生產建設的基礎。木材及多種林特產品的生產與加土利用,都直接或間接受它的制約。
③培育森林生產時間長而勞動時間短,勞動過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作業之間的相互繼進性。
④培育森林多在山地、灘涂等農業難利用的土地上進行。 而且,在森林環境持續保持的條件下,具有生產木材產品和保護 自然生態環境的雙重功能。
⑤木材商品非標準化。木材流通和市場交易規範性差,木材市場價格信號對培育森林樹種、材種規格的調節作用不明顯。
由於上述特點,林業經濟的發展有其特有的發展規律。在林業生產關係的調整、改革與林業生產力的 合理組織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特殊的經濟問題。林業經濟與林業技術是林業生產建設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技術不能脫離經濟,林業技術的發展總是在一定的林業經濟條件下實現的,而任何一項林業新技術只有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方能得到採用推廣和發展。經濟也不能脫離技術,任何一項林業經濟計畫,它的實現必須採用一定的林業技術,採用新技術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林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完成和超額完成林業計畫任務,推動林業生產建設的發展。 而林業生產建設的發展,林業經濟的繁榮,又能夠為林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中國林業正處於舊的林業經濟體制向新的林業經濟體制,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雙重轉換之際,隨著這一轉換的完成,中國林業經濟必將更加繁榮,林業將更好地發揮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蘇聯林業經濟學傳入中國,中國的林業經濟工作者和研究人員開展了對中國林業經濟的研究。林業經濟學作為一門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的經濟學科,迄今尚在形成過程中。中國林業經濟學的任務是,闡明中國社會主義條件下林業中生產關係的正確處理和生產力的合理組織,為國家制訂林業方針、林業長遠規劃和解決林業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問題提供科學依據。中國林業經濟學研究的內容,隨著林業生產的發展和林業經濟研究隊伍的擴大逐步增多。在建國後的一段時期里,由於當時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和研究條件的限制,研究的內容比較狹窄,主要是研究木材採運經濟和林業企業管理。
隨著國家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林業中經濟與技術得以相互配合,使林業生產建設活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迅速發展起來,相繼開發和建設了東北、內蒙古、西南和西北等國有林區,以及南方九省(區)的集體林區。截止1993年,中國共建立國有林業局(大型林業企業) 138個,國有林場(中小型林業企業)4217個,鄉村集體林場 14.8萬個,中國山區農村共約有林業專業戶4以〕萬戶。1950--1993年,中國新造幼林保存面積共達3粼X)萬公頃,國家森林覆 蓋率為13.92%,比第一次(1973~1976年)中國森林資源清查 的12.7%提高 1.22個百分點。中國計畫內共生產木材約18億 立方米,竹材約35億根;與此同時,木材加工和林產化學工業也得到很大的發展,主產品已達12類120個品種。1993年,中國林業系統全年的木材林產品生產與加工工業總產值(按1990 年不變價格計算)為221 .8億元,全年林區開展多種經營生產的林特產品總產值為48.5億元。
到20世紀80年代,研究內容已擴展到許多方面,主要有森林資源的再生產、林業中的所有制和經營形式、林業再生產的合理組織、林業生產結構和布局、林業經濟效果評價、林產品貿易、林產品價格、林業中的收益分配等。
發展
根據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林業的要求,林業發展戰略及科學預測、山區林業經濟、林業生產經濟效果評價、林業商品生產及流通、林業資金籌集及合理使用等問題將成為深入系統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