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1918年9月24日 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
1931-1936年 在成都縣立第一中學學習。
1936-1937年 在上海光華大學學習。
1937-1941年 在南京金陵大學學習。
1941-1942年 在中央農業實驗所任技佐。
1942-1943年 在重慶糧政局任技正。
1943-1944年 在四川農業改進所外銷物資增產委員會任技士等。
生平介紹
林成谷,1918年9月24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幼年喪父,在慈母的教養下長大成人。幼年在私塾熟讀《論語》、《孟子》,幼小心靈受“一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處世警言影響較深。在中、國小求學時代,正值中國軍閥割據、長年混戰,學校經常停課,他曾多次逃離成都市區到鄉下避難。特別是“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全國掀起了蓬勃的抗日高潮,為了聲援東北同胞,林成谷也參加了多種抗日活動,抵制日貨、焚燒日貨及書刊、遊行示威,多次在街頭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劇目。屢遭當局驅散鎮壓,心情極為苦悶。於是立下了振興中國實業、發展科技、富國強民、抵禦外侮的志向。
1937年考入金陵大學攻讀農藝系,並積極跟隨老師參加科學研究和各項實踐活動。先後參加了四川川北各地的土壤調查和農村經濟考察,親眼目睹了廣大農民受到殘酷剝削壓迫,到處是一片窮苦無靠、缺衣少食,賣兒鬻女的悽慘景象,更增加了對國民黨腐敗無能的義憤。也深感實踐給其增添了不少的動力和知識。1941年林成谷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進入中央農業實驗所土壤肥料試驗室工作。在張乃鳳、葉和才、陳華癸先生的指導下進行土壤肥力測定的三要素試驗,雖然由於國民黨政府的不重視,經費十分困難,但仍想盡辦法、嚴肅認真地試驗,從而掌握了田間設計、生物統計等技術知識。這個試驗室學術空氣十分濃厚,每周均有學術報告,每人輪流宣讀報告,在此期間他閱讀和收集了大量中外文獻和有關資料,為他日後的科研教學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今仍不忘張乃鳳、葉和才、陳華癸老師的培養。在中央農業實驗所東遷南京時,由於家庭原因不得不離職而轉職於四川農業改進所、四川建設廳從事其它工作,但對土壤肥料事業仍情有獨鍾。1950年經黃率誠教授推薦林成谷就職于山西銘賢學院任教(當時該院設在成都),從此,又踏上從事土壤肥料教學科研之路達40餘年。1950年銘賢學院由四川遷返山西太谷,為了事業、捨棄成都家產,舉家隨校遷到山西。當時山西由於已往多年軍閥閻錫山的統治、經濟十分落後,人民生活貧困。學校內沒有自來水和電力,教學科研工作條件十分艱難,但為了培養人材,就自製多種儀器,自編各種教材和實驗指導書。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常帶領學生到試驗地或農村生產地學習。先後講授了“土壤學”“農業化學”“土壤改良”“土壤調查與製圖”“高級植物生理學”等課程。培養了一批農業科技人才等。
主要論著
1 林成谷.《大寨改土實踐發展土壤學理論》.爭鳴.1975(1):1
2 林成谷.《土壤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
3 林成谷.《大寨田培育.中國土壤》.第一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4 林成谷.《土壤污染與防治》.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等等 。
技術成就
林成谷在研究大寨“海綿田”過程中,深感研究土壤必須以提高土壤肥力作為最高目標。而不能僅停留在研究自然土壤的肥力發展過程上。山西大寨地處半乾旱地區,玉米之所以能獲得7500千克/公頃以上產量,主要得益於採取了綜合措施。例如,大寨趙背峪溝的土壤團粒結構並不高,但其土體構型良好,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孔隙度適宜、故保水保肥性能好,這就為玉米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水、肥、氣、熱協調的環境。為此,林成谷在《爭鳴》上發表題為“大寨改土實踐發展土壤學理論”的論文,引起土壤學界的關注,全國10餘家農業期刊紛紛轉載。同時編著了以大寨“海綿田”的培育為主要內容的《土壤學》教科書。書中充分闡述了土壤肥力的基礎在於良好的土體構型。而要獲得良好的土體構型就必須做到,“三深”即深刨、深耕和深鋤,從而達到土層上松下實。在此基礎上,多施有機肥並結合施用化肥以改變土壤孔隙度和提高養分供應能力。林成谷研究大寨海綿田的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主編的《中國土壤》第一版中也將大寨海綿田的內容作為一章編入該書中。
主要貢獻
50年代,山西晉中地區、雁北地區有大面積的鹽鹼地。當時主要是以開渠排水、以水沖洗的治理方法。林成谷在大量調查中發現,在一些地區(窪地、盆地)不是缺乏淡水就是無排水條件。改良工作難以進行。然而,林成谷在調查中還發現,鹽鹼地種植作物的難點在於種子的萌發和出苗後的保苗問題。對於鹽分含量屬輕、中度的鹽鹼地尤其如此。通過數年的試驗,林成谷終於找到了解決這個難點的農業耕作措施。他認為解決種子萌發、幼苗的保護關鍵是要處理好土壤溫度、水分與鹽分的相互消長關係。為此,在農業生產中首先是春季要適時播種。播種過早土壤鹽分雖然較低,水分充足,但土溫較低,種子不能萌發;播種過晚雖然土溫高,但由於強烈蒸發,不僅土壤水分大量損失,而且土壤返鹽嚴重,種子也不能萌發,即使出芽也因鹽分過高而死亡。這就必須掌握水分、溫度、鹽分三者的協調時期,掌握當地水鹽運行規律,並採取“深播淺蓋”“倒拖鋤”等農業耕作措施,特別要保持土壤表層充分疏鬆,就能使作物種子萌發、幼苗茁壯成長。此項技術在晉中地區的太谷縣、祁縣、介休縣推廣套用後都獲得了比較滿意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