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現任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委員 、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委。校外學術職務主要有: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暨科學方法論、科學技術哲學史兩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福建省科協委員,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科學方尖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北師大科技哲學與交叉科學中心兼職天空員,國立華僑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兼職教授等。
人物經歷
林可濟於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9月到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1958年畢業後分配到福建師範學院任助教。1962年提升為講師。1983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87年破格晉升為教授。他於1991年赴瑞典的烏普薩拉、1995年赴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參加了第9屆和第10屆國際學術盛會。在高校工作期間,他多次獲得校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等光榮稱號。以他為學術帶頭人的延期辯證法研究室曾兩次被評為校重點學科梯隊。1986年因教學科研成績突出,省人事局批准給提升工資一級的獎勵。為表彰他在高等教育工作中 突出貢獻,國務院頒發榮譽證書。他的事跡被收入國內出版的《中國哲學年鑑(1989)》、《中國當工各名學者辭典》、《中國當代知名學者辭典》等不同版本的傳記辭書中。1995年5月被聘為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顧問。
所獲獎項
《論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和《信息社會理論辨析》於1989年和1995年先後獲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地等獎,《科技與文明》於1992年獲第2屆全國優秀教育圖書一等獎。
學術研究
發表探索性文章
林可濟對學術問題勇於探索。早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書期間,他就在矛盾兩重性等問題上,在《光明日報》哲學副刊發表過探索性文章。他還與同學合作,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評價問題、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歷史觀的評價問題等,分別在當時的《學習》雜誌和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問題討論專輯》上發表過討論文章。大學畢業後,他在從事教學的同時,繼續發表大量文章。
對科學方法論的研究
在他的眾多研究成果中,科學方法論的研究,特別是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這個辯證方法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為顯著。林可濟和他的合作者,不限於從社會科學領域論述這一方法,而且力圖從科學史和科學的認識史的豐富材料出發,展開對這一方法的論述。這個研究角度的轉換,體現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相互滲透。他們的研究成果表明:原來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套用並富有成效的辯證思維方法,同也可以在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中套用。他與人合著的《重要的思維法則--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一書出版後,《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第2期曾載文評價說,"該書是每一部以'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這一辯證思維方法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著作"。指出這本書的特點,不僅體現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關論述作了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入的闡發,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研究領域的開拓和某些論點的創新上。此後,林可濟又寫了《論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一文。1987年,這篇論文的英文摘要被第八屆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採用並收入論文集,由莫斯科科學出版社出版。
向科學哲學大會提交了論文摘要
系統科學方法,作為新興的橫斷學科的方法,越來越引人注目。林可濟以《信息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為題,向第九屆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提交了論文摘要。1991年8月,他參加了在瑞典名城烏普薩拉召開的這次國際學術盛會。
關於科學中悖論的哲學分析
悖論問題是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方法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問題。林可濟與人合寫的《關於科學中悖論的哲學分析》一文,比較系統地闡明了悖論的定義,它的產生根源、解決的途徑和它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該文還著重揭示了辯證哲學對於悖論研究的重大意義,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對悖論的實質作了較深入的剖析。為了把對悖論的研究向前推進,他又與人合作,共同主編了《科學悖論的個例研究》一書,將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對新技術革命及其社會影響的研究
對新技術革命及其社會影響的研究,也是林可濟科研的一個重要方面。1984年以來,他先後發表了《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哲學啟示》、《新技術革命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信息革命與智力開發》、《現代科學技術對自然辯證法的豐富與發展》等學術論文。他又著重研究了西方學者關於新技術革命和社會發展的種種論述,特別是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影響的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理論。此項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信息社會理論辨析》這一學術專著中。該書在系統分析"信息社會"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科學技術前提和思想理論淵源之後,從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等幾個方面,對信息社會理論進行了辯證的分析和全面的解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