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林克明的家鄉位於福建林家巷,全巷皆為林姓,兼以距離縣邑僅二、三里,與地方政經的關係十分緊密,在當地是巨族大姓。林克明雖是林家巷直系裔孫,但因為世代務農為本,始終過著儉撲、清苦的日子。
人物歷史
清廷在領台之初,實行海禁,明令禁止大陸人民任意搬遷來台,但閩粵沿海地區仍有大批移民不斷渡台開墾和貿易。 康熙五十二、三年(1713─1714年)時,由於沿海居民拓墾台灣風氣漸盛,加上受到鄭成功平台先例影響,更堅定了至台灣拓荒開發之信念。當時林克明的雙親不甚贊同,林克明總是以「男子志在四方」,與「鄭國姓是人,我也是人,彼能征台,我應渡台拓荒追隨其後,始得稱為有為男子漢。」表達自己堅定的決心。終於在獲得父母的首肯後,年近40的林克明始偕妻塗氏與另外四位福建同鄉─鄭萃徘、翁應瑞、楊逞、蔡麟一同來到台灣進行開發拓殖。鄭萃徘選擇林內(今雲林縣林內鄉林南村一帶)、翁應瑞在葉仔林(今大林鎮),楊逞及蔡麟也分別在楊逞山(今林內鄉林茂村) 、九芎林(今林內鄉九芎村)進行墾殖。而林克明則以內林、咬狗莊(今雲林斗六市梅林、湖山里)作為開墾之據點。
林克明向柴里社承租大筆的土地,所開墾內林山地,荊棘遍布、杳無人煙,是個連土著都足跡罕至的蠻荒山地。經過數年的慘澹經營後,漸漸有許多閩人渡台加入林克明拓荒的行列。林克明為人老實忠厚、樂於助人,凡所拓墾之地除了留下部分自行耕種外,其餘都以「幫墾」為交換條件,過讓給其他抵台開墾之人。當地居民感念林克明的恩澤,紛紛擁之為「墾首」。
由於林克明的不懈努力,再加上眾多閩人的幫助,在乾隆初葉——不過二十餘年光景,已經完成了千餘甲的開墾,東起湖山、西至埤仔頭、南自下新庒、北達鯉魚頭,縱橫十餘里,均成為可耕適居之沃土,林克明也因此獲得「大墾王」之美名。儘管如此,由於開墾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資源完成引水、壘石等重要工事,林克明每年均視一年所得決定隔年墾荒之規模,並未刻意積存錢財、圖利自己。因此林克明的生活始終勤儉,不以富聞。這般犧牲奉獻、無私無我的高尚情操,使得林克明不但受到墾民們的欽佩與愛戴,也足堪成為千秋萬代後世子孫所景仰之表率。
後人感念其恩德,在雲林縣湖山寺內立“開山墾主林克明長生祿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