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下乙狀竇後入路聽神經瘤切除術

手術名稱

枕下乙狀竇後入路聽神經瘤切除術

別名

經枕下乙狀竇後入路聽神經瘤切除術

分類

神經外科/顱內腫瘤手術/幕下腫瘤手術/聽神經瘤手術

ICD編碼

04.0102

概述

聽神經瘤為顱內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病率約占顱內腫瘤的8%~12%,占小腦橋腦角腫瘤總數的75%~95%。腫瘤起源於第8顱神經前庭支的神經鞘,位於內耳孔處。腫瘤通常在小腦橋腦角內生長,按腫瘤生長方向、大小與臨床表現將腫瘤分為四期。第1期:腫瘤小,僅累及前庭與耳蝸神經,出現頭昏、眩暈、耳鳴與聽力減退。第2期:腫瘤直徑約2cm,引起面神經與三叉神經損害症狀。第3期:腫瘤直徑達3cm以上,累及第9、10、11顱神經,出現吞咽困難、嗆咳、聲音嘶啞,同時可累及小腦,引起共濟失調。第4期:腫瘤已壓迫腦幹,或使腦幹移位,引起腦積水、顱內壓增高及腦幹症狀。早期局限於內聽道內的多數小聽神經瘤,僅影響前庭神經與耳蝸神經。CT、MRI掃描結合顱骨X線平片、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等,可早期確診。手術方法的改進與顯微手術技術的套用,常能達到腫瘤全切,同時保存面神經,早期手術尚有可能使聽力部分恢復。但是,腫瘤巨大者有時難以達到全切。熟悉小腦橋腦角的局部解剖與選擇適當的手術方法,以及術中面神經監測,對提高手術成功率和面神經保留率十分必要。根據Samii的1000例手術統計,面神經解剖保留率達93%,功能保留率73%;耳蝸神經解剖保留率68%,功能保留率39%。有囊變者效果略差。

小腦橋腦角前界是顳骨岩部、岩上竇、三叉神經;外側面是岩骨錐體背面、內耳孔和乙狀竇;上方是小腦幕及小腦幕裂孔,中部有面神經與聽神經斜行通過。面神經長約2cm,聽神經瘤時,將面神經向前下擠壓,可拉長達4~5cm;前內側面為橋腦與延髓,內後面為小腦半球的側面,下面是舌咽、迷走、副神經,並有小腦下後動脈發出的小動脈支伴行。

腫瘤生長過程中,向前推壓面神經與三叉神經。有時腫瘤巨大,可通過小腦幕裂孔向上生長入顱中窩。向內擠壓腦幹,超越中線。向下壓迫舌咽、迷走神經,尚可伸入枕骨大孔,個別者可長入頸內靜脈孔。內耳孔與內聽道多受破壞而擴大。

腫瘤的供應動脈可來自小腦下前動脈、小腦下後動脈、內聽動脈,基底動脈有時直接向腫瘤發出供應支。腫瘤的引出靜脈匯入岩上竇、岩下竇。

聽神經瘤的手術發展有種種入路,目前常用者為枕下乳突(乙狀竇)後入路,經迷路入路與經小腦幕上入路。

聽神經瘤影像表現見圖4.3.2.5.1-1~4.3.2.5.1-4。

適應症

枕下乙狀竇後入路聽神經瘤切除術適用於:

1.聽神經瘤向小腦橋腦角生長者。

2.位於內聽道骨管內的聽神經瘤。

禁忌症

無特殊禁忌證。

術前準備

巨大聽神經瘤已引起顱內壓增高者,術前2~3天預先做腦室持續引流。

麻醉和體位

多採用插管全麻。術中必須保持呼吸道通暢。取坐位或側俯臥位(park-bench位),患側向上。頭部採用三釘式頭架固定。

手術步驟

1.切口

於乳突後做一直切口,由上項線上5cm下至頸4平面,倒鉤形切口亦較多用,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肌層,直達枕骨鱗部表面,用自動牽開器牽開切口。

2.開顱

在上項線下方做枕骨鑽孔,視腫瘤大小擴大骨窗:上界顯出橫竇下緣,外側近乙狀竇後緣,向下至枕骨大孔,腫瘤巨大時尚可切開寰椎後弓,內側達中線或超過中線。

3.瓣形或放射狀切開硬腦膜,用絲線懸吊牽開。用腦壓板將小腦半球向內側牽開,撕開小腦延髓池及橋池蛛網膜,排出腦脊液,使顱內壓減低。沿顱後窩外側向小腦腦橋探查。接近內耳孔時,可發現腫瘤。聽神經瘤多呈灰紫色或灰褐色,腫瘤有退變,囊性變者呈黃褐色。有時腫瘤表面與蛛網膜粘連或由腦脊液積蓄形成囊腫。

4.切除腫瘤 一般先電凝腫瘤包膜,縱行切開,用吸引器、活檢鉗或刮匙行囊內腫瘤切除。如切除腫瘤時出血較多,可先從腫瘤周邊游離,進入腫瘤下極。內側與上極的小供血動脈一一電凝後切斷,再繼續從囊內切除腫瘤。囊內切除瘤組織愈多,腫瘤包膜塌陷愈好,有利於腫瘤切除。

5.將腫瘤下極自第9、10、11顱神經分開,再游離腫瘤內側面與上極。游離上極時必須先電凝由小腦上動脈至腫瘤的分支,並予以切斷。而後將腫瘤自三叉神經分離,如腫瘤已向上突入小腦幕裂孔,小心將腫瘤向下牽拉,以便分塊切除。將腫瘤包膜牽向外側,看清位於腫瘤前下方的面神經,使面神經由腫瘤包膜游離至靠近內耳孔處。再將腫瘤由內耳孔處切斷,摘除腫瘤。

殘留於內耳孔內的腫瘤組織,可用高速微型鑽磨開內耳道後壁,顯露內耳道內的腫瘤部分,將其切除,勿損傷面神經。當腫瘤已從囊內基本切除後,由於其內側面與腦幹粘連緊密或嵌入腦幹內時,有時極難分離,如強行剝離,將加重腦幹損傷。手術可做到大部切除,而採用雙極電凝將腫瘤殘餘部分電凝,破壞瘤組織。囊性聽神經瘤與腦幹、顱神經的粘連較緊,界面不清,特別需要術中仔細辨認。

6.仔細止血,沖淨傷口,於瘤床放置引流管,行閉式引流。腫瘤全切除手術經過順利者,可縫合硬腦膜,逐層縫合肌層、皮下及皮膚層。

7.如腫瘤巨大,超過中線,可選用雙切口手術。即做顱後窩中線切口,行廣泛顱後窩減壓。從側切口切除腫瘤,有利於腫瘤的充分顯露與切除。術後亦便於減壓,使術後經過較平穩。

術中注意要點

1.探查與游離腫瘤時切勿撕斷腫瘤供血動脈,因動脈撕斷後回縮,由於手術野深,止血非常被動,且易誤傷重要的顱神經與腦幹。

2.勿損傷腦幹及腦幹供血動脈,以免術後發生腦幹梗死、腦幹水腫,造成腦幹功能衰竭等嚴重後果。

3.注意保護第5、7顱神經勿受損傷。在瘤下級將第9、10、11顱神經用棉片覆蓋保護。

4.止血徹底,以免並發術後血腫。

術後處理

1.密切觀察意識與生命體徵變化,以便及時發現術後並發的血腫。

2.加強護理,有三叉神經、面神經同時損傷時,用眼罩保護患側眼球,以防發生暴露性角膜炎與角膜潰瘍。舌咽、迷走神經損傷時,防止誤吸造成的肺炎和窒息。

3.術前已行腦室引流者要保持通暢,同時預防並發腦膜炎。

併發症

1.腦膜炎 術後局部壓迫包紮不夠,形成假性囊腫,繼發感染。

2.面神經損傷 在顯微外科技術套用下,此併發症已明顯減少。

3.腦幹損傷 手術直接損傷或損傷其供應動脈。

4.第9、10顱神經損傷。

5.第5、7顱神經損傷引起角膜潰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