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板栗乾枯病又稱板栗疫病或栗胴枯病,在歐美各國對板栗是一種毀滅性的病害。我國的板栗被認為是高度抗病的,但仍有不少地區如河北、河南、遼寧、陝西、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等地發現此病。我省板栗產區如廣德、馬鞍山等地近年來也都有發生,主要危害板栗,常造成整個枝條或全株枯死,也能侵染櫟類,但影響 不大。
病狀
病害發生於樹幹或枝條,初期在樹皮上出現的水漬狀、黃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稍隆起的病斑,以後逐漸擴展並腫大,內部組織濕腐,有酒糟味。中後期病部乾縮凹陷,樹皮縱向開裂,在樹皮上密生如針頭大小的桔黃色疣狀子座。天氣潮濕時,從子座內湧出橙黃色卷鬚狀的分生孢子角。秋後,子座變為結紅色至紅褐色,其中逐漸形成囊殼。病樹內皮和木質部之間可見黃褐色、扁平、扇形的菌絲層,這也是病害的重要特徵。
病原
此病由真菌中的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球殼菌目的寄生內座殼所致。子座扁形,在顯微鏡下呈紅棕色。分生孢子器生於子座中,形狀不規則,多室,內腔壁上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無色,單生,少數有分枝,其上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單細胞,圓筒形或長橢圓形。子囊殼在子座部產生,暗黑色。球形或扁球形,具長頸。一個子座內有數個至數十個子囊殼,分別在子座頂端開口。子囊棍棒狀,無色,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或卵形,無色,雙細胞,中間分隔處稍縊縮。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病組織中越冬,翌春溫度回升,病菌開始侵染活動。我省長江以南地區,一般3月底至4月初栗樹上出現症狀,4-5月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鳥類傳播,並進行多次再侵染,因而在6月即進入發病盛期。此後除夏季高溫(氣溫在30℃以上)時病勢有所減弱外,一直到10月病害才停止發展。
土層肥厚,樹勢強壯,發病輕;土壤瘠薄,根淺樹弱,發病較重。因為病菌是由傷口侵入的, 所以在高接換頭的接口及其附近較易發病;凍傷、蟲傷、機械傷多的栗樹,也易發生乾枯病。板栗不同品種的感病程度有明顯的差異,如明栗、長安栗等很少發病;紅栗、二露栗、領口大栗、油光栗等發病較輕;薄皮栗、蘭溪錐栗,新抗遲栗、大底栗等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林業措施
加強板栗林的撫育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選用無病苗木及選栽抗病的品種,認真實行檢疫制度,防止 病害擴大蔓延。注意保護樹體,防止機械傷、蟲傷、凍傷、嫁接傷等;徹底清除重病株和重病枝,並及時燒毀,以減少病菌的侵染來源。
藥劑防治
對已造成的傷口應進行消毒,可用抗菌劑401和200倍液塗施;對於主幹或枝條上的個別病斑,可用刀先將樹皮刮除,深度要達到木質部,然後塗以抗菌劑401的400倍液,內加0.1%平平加,有明顯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