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河村

板河村位於素有一腳踏“三國”(中國、寮國、越南)之稱的雲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西部。這個村是一個以拉祜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也是江城縣擁有的唯一的一個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被人們稱為苦聰人的拉祜族為主的民族村。全村國土面積為5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4555畝;轄4個村民小組,2007年有農戶227戶,共1115人。

基本信息

板河村

板河村位於素有一腳踏“三國”(中國、寮國、越南)之稱的雲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西部。這個村是一個以拉祜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也是江城縣擁有的唯一的一個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被人們稱為苦聰人的拉祜族為主的民族村。全村國土面積為5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4555畝;轄4個村民小組,2007年有農戶227戶,共1115人。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村“兩委”立足熱區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嚮導,以科技為支撐,確立了“山頂種樹木,山腰種咖啡、茶葉,山腳種橡膠、桑樹,田間種甘蔗,家中靠養殖”的發展思路,走出了一條“產業脫貧,產業富農,產業強村”的致富之路。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3萬元,全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408元,而江城縣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02元,板河村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全縣年平均水平106元。一是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廣甘蔗種植。2000年,村“兩委”大膽提出了依託糖廠,調整產業,甘蔗下田,發展特色經濟的構想。2007年,全村甘蔗下田3628畝,總產12948噸,產值258萬元。僅百噸大戶就有13戶,板河村成為全縣最大的甘蔗專業村。二是依託幫扶,積極發展桑蠶和茶葉產業。2007年,村“兩委”將坡腳村民小組定為蠶桑專業小組。抓住上海寶鋼集團對口幫扶的機遇,引進蠶桑項目作為坡腳村民小組的支柱產業開發。當年試種78畝,獲得成功,總產值達2.5萬元,2008年計畫定植桑樹155畝,戶均達3.6畝。同時抓住國家實施荒山造林政策及相關項目扶貧政策的契機,將茶葉定為紅星社村民小組的支柱產業進行開發。目前全村已定植872畝,其中紅星社村民小組190畝,戶均達5戶。三是引進“外資”,大力發展橡膠產業。2006年,板河村將橡膠定為石頭寨村民小組的支柱產業,以“基地+農戶+企業”的產業模式引進個體老闆在勐野江沿岸開發定植了3000畝橡膠,戶均達44畝。按目前的市場價,6年後,石頭寨村民小組戶均年收入將達16.5萬元。石頭寨村民小組將是拉祜山村的小康示範村。板河村在調整產業脫貧致富的同時,把加快經濟發展與建設生態文明、精神文明的綠色家園結合起來,推進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一是整治村容,最佳化人居環境。在整治“四亂”(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家禽亂跑)現象的同時,全村先後投入140多萬元,建蓋2幢文化活動室、11間公廁,硬化文明路1600多米,新建籃球場2塊。全村4個村民小組實現“六通”,即:通自來水、通文明路、通電、通有線電視、通行動電話和程控電話。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既最佳化人居環境,又為傳承古老的拉祜族民俗文化提供了便利。二是走綠色產業強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建設生態文明村。板河村在大力發展甘蔗、茶葉、蠶桑、橡膠等產業的同時,十分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目前,戶戶房前屋後種的是柚子、桔子、龍眼等熱帶水果;部分荒山種的是西南樺和思茅松,全村森林覆蓋率達75%,家家戶戶掩映在遠看是林,近看是村落的鬱郁青山之中。[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